抛开技术做交易 - 小众知识

抛开技术做交易

2014-11-18 06:14:44 苏内容
  标签: 技术
阅读:3345
A股市一堆垃圾,但在垃圾的某个角落里,总会隐藏着有用的东西,找到它,持有它,享受它。
尽管A股很多年来一直在熊,但其实你只要选择对股票的好时机,你持股不动的获利是巨大的。很多股票确实价位很低,但你复权一下就知道,这些三五元的股票其实已经涨了几十倍。所以你不要乱蓬蓬做股票,股市多的是机会,得等待你值得投资的真正大好时机。世界上不止一个人想在股市发财,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你一定会赚到后来者的钱,会赚到比你更贪婪的人的钱。重复一遍,你要做的是,在垃圾中找到不是垃圾的东西,找到它,持有它,享受它。你告诉一个人,你坚韧不拔地做一件事情,三个月你会成功,你是骗子。你告诉一个人,你坚韧不拔地做一件事,三十年你会成功,你是导师。
基于以上理念,我现一只只股票搞交易数据的分析研究整理,从上市之日就搞。然后注入每日个股交易数据系统。每日收市就由券商提供的交易软件下载所有个股交易数据,每日不到10分钟的事,就由电子表格设定公式自动测算个股动态成本。如此,终于摆脱K线选择股票炒股,实现股市稳定轻松赚钱
从沪深开市至今运行的股票数达2500多只。如每天做3只股票这样的分析研究,一年也就只能做好1000只股票左右,2500多只股票,加上以后还要不断发行的新股票,要三年左右才能完成任务。这时间和精力的花费是不可想像,除非深深喜爱这股市,没人敢这样想这样做这件事。更加不用说自己艰苦卓绝做出来的系统免费让别人分享。
要我花的时间和精力是这样的:个股,从上市之日就搞,首先从个股的招股说明书开始查阅提取整理相关资料,输入电子表格保存供以后分析研究用,然后提取连续不断的每日交易数据完整追踪分析研究整理,其中,有分红送配的,要当日除权除息,有大小非上市的,有重组的,也要据重组方案调整股权结构,对了还有什么权股激励的,回购注销股票的,都要重新计算各项成本。这么多工作要做。不简单吧。才打包收你不到2元一只的股票分析研究维护费用,悲哀中。。。。。系统由我来做,每日提交进度。这样做是否可行,希望网友们尽可能提宝贵意见。如感兴趣,请站内信联系我。我的交易系统就是精确到日线的加权移动平均成本。
移动平均线(MA),简称均线,是以平均成本概念和道氏理论的三种趋势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统计学中“移动平均”的原理,将一定交易周期内的股票价格平均值连成曲线,反映股价历史波动和趋势走向,从而帮助交易者预测和判断股价指数未来趋势的技术分析工具。是道氏理论的数字化、图表化和形象化表述。
移动平均是技术分析理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移动平均线,还有其他的一些技术指标,如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乖离率、相对强弱指数、均量线等,都是建立在移动平均的基础之上。
移动平均,意思是保持计算平均数的样本数量不变。也就是计算平均数时,不断增加新的样本资料,剔除旧的样本资料。移动平均线,就是把移动平均数在坐标上连接而成的曲线。不断扣除旧资料,增加新资料,是移动平均的本质所在,也是趋势技术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送股、转股、配股、派息等因素,个股股价会留下除权缺口,从而影响到K线和移动平均线的连续性。但实际上,除权前后,如果不考虑涨跌因素,无论是股票的市值还是持仓者的成本,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举例来说,一只20元的股票,10送10除权后,股价就变成10元,市值和价值没有任何变化。但在行情走势图上,K线和移动平均线会发生变化,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状态,从而对交易者正确分析行情和判断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为避免上述情形,还原K线和移动平均线的真实走势,交易者可以对股价进行复权处理,每个行情软件上都有这个功能。经过复权后,K线和移动平均线保持了原有的走势,平滑顺畅,反映了真实的趋势和平均成本变化。
过去,任何行情数据和技术图表,都完全要靠手工记录、计算和绘制,工作量非常之大,所以才使用每一个交易周期的收盘价作为计算的样本。现在电脑早已普及,通过调整指标参数和修改指标公式的方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移动平均线设置成真正的平均成本线。但由于平均的原因,收盘价和均价作为样本的误差很小,即使将成交量因素加进去也是如此。股票技术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从来就不会有百分之一百的确定性,即使将移动平均线设成百分之一百的平均成本线,也改变不了结论的不确定性。何况大家沿用至今,早已习惯成自然。所以,交易者使用二者分析和判断时,大可忽略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细微差别,没有必要去追求移动平均线的绝对平均成本。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时的确是这样。但中国股市同股不同价的问题,却是简单的加权移动平均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我这样的精通财务的精确手工处理。让它恢复真正的持仓价格。
移动平均线客观记录了市场的平均成本,所以,当股价回落至均线附近时,市场均线周期内的持股者,几乎没有利润了,获利盘减少,抛压减轻。另一方面,多方也会回补仓位,以防跌破成本。前期踏空的交易者,这时因为价格调整到心理价位,开始进场买入股票。从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股价因此止跌企稳。这就是均线的支撑作用。
同样的,当股价反弹至均线附近时,说明市场内均线周期的持股者,很快就可以解套,但因为已经被套很久,这时失去耐心,抛售股票。另一方面,低位进场博反弹的多方,已有利润,开始获利回吐,股票供多于求,股价再度下跌。这就是均线的压力作用。 
周期越长的均线,对股价和指数的支撑作用或压力作用就越强。当股价和指数突破了移动平均线时,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股价和指数总会沿着突破方向继续运行一段,这就是移动平均线助涨助跌的特性。
移动平均线是平均成本线,所以,当股价向上突破均线之后,说明有新的资金进场买入,抬高平均持仓成本。同时,由于股价已经高于平均成本,套牢盘减少,持仓者持筹待涨,卖压减轻,股价自然就有向上的惯性和动力。
当股价向下跌破移动平均线时,说明场内更多的持仓者抛出股票,降低了平均持仓成本。同时,由于股价已经低于平均成本,套牢盘增加,卖压逐渐沉重,空仓者只看到市场下跌,看不出有上升的迹象,不愿进场买入,股价自然就有向下的惯性和动力。
这种助涨助跌作用,在股价和指数同时突破均线和盘整形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K线、短期均线、中期均线、长期均线从上到下依次呈多头排列时,股价和指数调整至均线附近时,会在均线的支撑下继续上涨;反之,当空头排列时,股价和指数反弹至均线附近时,会在均线的压制下继续下跌。
这种观点也可以从成本上得到解释。多头排列时,市场内几乎所有持股的交易者,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全部有盈利,没有任何套牢盘的压力,牛市气氛非常浓厚,股价和指数回档至均线附近时,是踏空者最好的入场良机。股价和指数在均线的助推下,一路走高。
相反,空头排列时,市场内几乎所有持股的交易者,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全部被套牢,熊市气氛四处弥漫。当股价和指数反弹至均线附近时,意味着均线周期内的持股者接近解套,于是就会有很多的套牢盘疯狂涌出,卖压沉重。股价和指数在均线的压制下,连连下跌。从移动平均线的计算和绘制方法可以看出,要一下子改变移动平均线的数值,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都比较困难,即使是当天的股价有很大的变动,移动平均线的变动也远远小于股价的波动。因为移动平均线的变动不是一天的变动,而是几天、几十天甚至几百天变动的平均,一天的大变动被几天、几十天、几百天一分摊,就会变得小而不明显。
时间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稳定性越好。移动平均线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就必然同时具有滞后性。
当股价和指数发生巨幅升降时,由于移动平均线稳定性的特点,均线的反应往往过于迟缓。等到均线发出信号时,股价和指数升跌的幅度已经很大了。
时间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就越滞后。 移动平均线稳定性的特点,可以帮助交易者确认现有趋势,指示未来趋势的方向。
股价和指数的上下波动相对较大,不易发现规律和看出中长期的趋势。而移动平均线比较平滑,过滤了同期股价和指数的巨幅波动,便于识别和判断趋势当下的现状,预测趋势未来运行的方向。
一般而言,均线向下,表示趋势向淡;均线向上,表示趋势向好。短期均线反映短期趋势的运行方向;中期均线反映中期趋势的运行方向;长期均线反映长期趋势的运行方向。
 
均线之所以可以确认和预测趋势,也和平均成本有关。移动平均线走势向上,表明在均线周期内进入市场购买股票的交易者,持仓成本不断抬高。这就意味着已入场者和新入场者都看好后市,所以已入场者不愿意抛售股票,新入场者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股票,市场内求大于供,股价和指数不断走高。
反之亦然,移动平均线走势向下,是因为在均线周期内进入市场的交易者,可以很容易以比市场此前更低的价格买入股票,导致市场平均持仓成本不断降低。说明持仓者和抛售者都不看好后市,为了能够尽快出手,持仓者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抛售股票。市场内供大于求,股价和指数不断走低。
均线虽然反应滞后,但确认和预测趋势却比K线更加真实可靠。移动平均线最重要的特点只有两点:平均成本和确认指示趋势。其中平均成本是移动平均线的根本所在,确认和指示趋势是其最大的作用。其他特点和所有运用法则全部由此两点衍生。
所以,移动平均线也可以被称之为:平均成本线和移动趋势线。 股价涨涨跌跌,上升趋势和下跌趋势互相转换,交易者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交易方法和手段可以随机变化,仓位大小以及持有周期长短,任由己意。交易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选择最为适当的途径。有时在较高的位置入场,在较低的位置出场,那都是因为技术分析结论都是概率性事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技术交易而言,不在于事先对行情预测的多么准确,而在于行情走出来以后,准确及时的知道:何时该入场,何时该离场。以及入场和离场的仓位。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