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事件
一战定江山
“这个事件对中国期货业影响实在太大了,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说这话的人是广东科德投资咨询公司的执行总裁邹建中,1997年以前,他是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广联所”)的副总裁,327国债期货合约上惊心动魄的厮杀,对他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国债期货狂热
邹建中1993年进入广联所的时候,全国刚刚进入第一次期货热,鼎盛时期,全国70%的期货经纪公司汇聚广东,经过1994年整顿后,全国6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还有一半在广东。广联所是当时国内11家期货交易所之中,交易量最大的一家。“当时的期货市场管理很乱,证监会还没有管到这一块,成立期货经纪公司只要到工商局登个记就可以开业。”邹说。
1992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并于1993年10月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商品交易所也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当时,由于三年宏观调控开始,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加之股市低迷,大量资金扑向国债期货市场,1994年到1995年间,国债期货飞速发展。
1994年10月,广联所推出国债期货品种之后,客户蜂拥而来,门庭若市,日交易金额上百亿元。邹形容当时的盛况是:广州市的各家银行拉业务的踏破门槛,因为广联所平均每天沉淀的客户保证金在10亿元上下。
广联所交投的火爆也引来许多北方机构和客户的资金,这些机构和客户,虽然他们本身也都是有着深厚的背景,与北京、上海的市场大主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选择了避开上海、北京交易所里实力强劲的大庄家作为自己的交易对手。
327火爆日进千万
327国债是指1992年发行,1995年6月30日到期兑换的3年期国债品种,总共240亿元。
1994年,国内面临两位数高通胀的压力,银行储蓄利率达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国债自然少人问津,据邹建中回忆,年利率9·50%的327国债,到期兑付132元,1994年10月时的内在价值也就在124元左右,但是当时国债期货市价还不到116元,为了保证新国债的顺利发行,当时国家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这就意味着327国债到期将以更高的价格兑付。因此对通货膨胀率和保值补贴率的预期不同,就导致市场主力在多空上形成分歧。
邹建中说,1994年10月,当时公布的保值贴补率为8%,而且每月都不断上升,到12月突破两位数,受此刺激,327国债期货的价格开始直线上涨。从1994年10月的110多元上涨到1995年初的140多元,上涨了20%多。当时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标准定在2·5%,缴纳250万保证金可以做1亿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涨意味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买入者已经有了相当于本金十余倍的暴利!机构日进千万,欣喜若狂。当时有这样一个插曲:某北方机构客户代表上午打电话回北京,要求再想办法筹资,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1000万进去,但过了一小时后,该客户电话再次打回北京大本营,告诉那边说:你那1000万不用筹了,我这边刚才已经赚出来了!
保值贴补率博弈
从1995年2月初开始,市场上开始传闻财政部又将提高保值贴补率,327国债将会以148元兑付。面对传闻,市场出现了急剧分化:权倾一时的国内证券界“教父”人物,时任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认为,宏观调控三年的三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因此没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贴补率,而且财政部也没有必要为此多支付10多亿元的利息,使财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们把宝都押在做空上。
“当时的广联所客户里只有几家券商做空,后来也是只有他们损失惨重。”邹建中说。
这个时候,中经开开始进场坚定地做多,中经开做多并没有公开的原因,但中经开的背景市场都很清楚,作为财政部的担负财政资金周转任务的直属机构,中经开在人事、资金、经营运作方面都与财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中小散户和部分机构也做多,这其中就包括了与中经开有亲密关联的北方机构,当时他们的看法就是通货膨胀短期内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贴补肯定会涨,327国债的兑付价也会跟着涨。2月中的时候,谁是敌谁是友市场界限已经清楚的划出来了:满山遍野的散户和中小机构,跟着“多头司令”中经开做多,万国证券和辽国发高氏兄弟等一批机构做空。
2月23日之前,多空双方在147元附近增持大量仓单对峙,当时万国证券手中持有200万口的仓单,已经远远超出上交所的规定,327合约每涨跌1元,万国的账面上就将浮动4亿元的盈亏。有知情者后来评论说,其实这个时候,多空都已经没有退路了,由对政策的预期差异变成资金众寡的搏斗。
2·23烈焰冰山之间
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公告,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
当天多空展开最后的生死厮杀,上午开盘后,多方在中经开的率领下,用300万口的多单将前日的148·21元收盘价一举推至150元,此时空方已经损失惨重,下午开市后,空头主力万国证券的同盟军辽国发终于扛不住了,阵前倒戈空翻多,空方立即溃不成军,327合约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接近到152元,意味着多头当天盈利95%以上!当时广联所内一片欢呼之声,多头欣喜若狂。
广联所的北方机构客户,据说此时已飞回上海坐镇指挥,根据其当时的说法是:下午4:22分,在收盘前的最后八分钟,突然出现50万口空单将多头打了个措手不及,期价被打到150元,随后连续几个数十万口将价格打回到148元。此时邹建中在广联所内只看见价格一个劲地往下掉,却根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收市前最后时段竟然出现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这意味着几分钟内多头们不仅当天盈利全部亏光,而且连本金至少也亏掉一半以上,交易所内外一片目瞪口呆。北方机构当事人事后回忆,自己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手足冰凉、全身麻木,有人甚至当场晕倒。事后统计,万国证券最后八分钟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
“1056万口的空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100亿的总市值!当时327国债总共才240亿,这样的天量可谓空前绝后。”即使是数年之后,邹说经历过这次事件的当事人至今依然后怕,没法接受那曾经的一幕:“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都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是好,那个结局不知道多少人要倾家荡产!”
收市后半小时,就从上交所传来消息:管金生输红了眼,1056万口的空单需要52·8亿保证金,万国证券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当晚10点多钟,上交所根据来自北京的命令,宣布最后七分钟的交易无效,当天收盘价为151·30元。如果最后八分钟交易有效,万国证券赚42亿,而现在变成亏16亿。
许多人这一天内在千万身家的暴发户与债台高筑的穷光蛋之间转了个来回。
坐稳江湖地位
中经开做多是从1994年就开始了,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327国债提高保值贴补却是在最后时刻公布的,当时万国的一位营业部经理说:“券商的不公平竞争是其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像中经开这样的公司在国债期货上几乎没有亏钱,一直在赚,靠的是信息”。中经开的特殊身份难免让市场有非议: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刚从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
2月23日一天的疯狂,让管金生和万国证券付出承重代价:管金生因贪污、挪用公款被判17年徒刑,“证券王国”万国证券损失14亿元,元气大伤,不久被申银重组,327事件也让刚刚起步的国债期货半途夭折,当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紧急通知,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当时的上交所也受到责难,为什么没有控制住持仓量?为什么会出现200万口甚至上千万口的封单?事后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黯然去职。邹建中说:“上交所内部控制是有些问题,没有足够保证金电脑怎么可以下单?尉文渊栽就栽在这上面了。”
中经开在当天虽然同样也有违规,却是毫发无损,经此一役反而消灭了几个强有力的对手,羽翼渐丰,而广联所的北方机构们,后来都身家数千万,一些人却从此告别期货市场,甚至成为当地的知名的实业家,对于七年前发生的一切这些人至今讳莫如深。
长虹配股事件
中经开通天手笔
1995年8月21日,四川长虹除权交易日。一些投资者惊异地发现:四川长虹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部分与个人流通股的红股混在一起悄然上市流通了。
长虹当时配股的主承销商为中经开,副承销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和上财证。配股采取余额包销制,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负责包销。配股说明书明确告诉投资公众:社会公众股部分于8月14日上市流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8月22日,上交所的交割记录明白无误地证实了一点,市场为之哗然。12位的投资者投书《中国证券报》,投诉长虹违规。8月23日,《中国证券报》刊登股民来信,彻底把此次事件予以曝光。长虹配股事件是中经开在327国债事件后半年又导演的一场大戏,它把耻辱带给了自己的同时也让中国的股市为之蒙羞。
中经开树大招风
“长虹事件”发生初期,许多市场人士猜测是否上交所的锁定系统出了某种故障所致。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和上交所有关负责人的出面解释,新闻媒体的充分曝光,中经开的狰狞面目开始显露出来,虽然有资料显示,它并非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1994年10月7日,浦东强生实施10配3转3的配股方案,1995年5月8日在此基础上实施10送2的分配方案,转配股的红股也于5月8日一并上市流通,但没有作任何公告。
1994年5月27日,广州珠江将原来法人股的红股按10:5的比例转让给个人股东,每股转让价为3·8元。因证监会未批,转让缴款延至10月10日办理。1995年7月17日,广州珠江又实施10配2的配股方案,原来法人股红股转让部分所产生的配股部分于7月31日与个人股配股部分一并上市流通了。广州珠江公司的股权变动公告虽未对此作出说明,但已明白无误地将法人股红股转让部分所配售的股份列入了已流通股本中。
1995年6月,新世界实施10配3转3的配股方案,8月18日又实施了10送2的分配方案,转配股所送的红股也于8月21日与个人股红股一并上市流通。
由于长虹配股规模巨大,中经开因此的获利也非常丰厚。有业界人士认为,在长虹转配股上市流通中,中经开可获利至少在8000—9000万元。正是这样的好处让人难以接受,中经开成了众矢之的,它在把上交所拉下水的同时暴露了自己。
无言的结局
中国证监会早在证监发字[1994]161号文件《关于颁布<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的通知》中指出:在国务院早做出新的规定以前,由国家拥有和法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配股权和红股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暂不上市流通(个别公司全部股份都已上市流通和法人持有已上市流通股份的情况除外)。
1994年已实施过转配方案的上市公司,也要按本通知的规定处理。证券交易应当按本通知的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因此,中国证监会在对“长虹事件”定性时指出:长虹公司法人股转配红股违规上市事件,是一起违反国家法规政策、违反“三公”原则、扰乱证券市场秩序、损害投资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规事件。按证监会的处罚办法,中经开仅仅被没收了2000多万的违规收入,但成千上万长虹股东损失了巨大的合法收益。
特权到底能有多大
在327国债事件中,中经开无非是与万国证券和辽国发这两个对手进行争夺,其利用内幕信息的行为无非相当于在比武中使用了暗器,而其在长虹事件中的作为,却比暗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次是直接破坏了市场规则,把比赛的裁判———交易所也拉下了水。
这种本领肯定不是寻常机构能有的,直到今天,其中的内幕仍然不为人所知,是什么样的利益集团竟然能让交易所冒如此大的道德信用风险呢?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次严重违规事件竟然连主管人员也没有进行重罚,而仅仅没收了违法所得,这种美好结局也并非常人能祈求得到的。
此时的中经开无疑已经走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而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逆行,也为它自己埋下了恶果————如果不是当初为所欲为,今天能遭遇“猝死”的结局吗?
东方电子之谜
摆不脱的中经开
时至今日,证监会对于东方电子的调查结果和处罚决定依旧没有公布,但从东方电子公布的年报情况来看,证监会的意图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让公司承认历史错误,但却要在整顿后争取保存下来继续发展。但整个东方电子事件无疑都与其发行承销商和配股承销商中经开紧密相连。中经开到底在东方电子做了些什么呢?
年报迷雾
就在规定年报披露日期到来前,东方电子发布公告称,由于审计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原定于4月20日披露的年报将推迟到4月29日披露。东方电子为何要推迟披露年报?
后来的年报给出了答案,公司的业绩大幅缩水,并追溯到前两年。但对于股价下挫过程的历史原因,年报却只字未提。“问题主要在公司,也与市场有关。”一位知情人士在采访中这样解答记者关于去年股价重挫的原因的提问。而在此之前,东方电子方对此的回答均是把股价波动的原因归结于机构抛售,但不能令人信服的是,如此多的重仓基金集体出逃总得有个原因吧?
在此期间,东方电子多次股价异常上涨。直到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依旧不为人知。有内部人士透露证监会正在调查其与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但中经开却等不到调查结果出来了。
职工股问题
“在内部职工股的问题上,东方电子和中经开达到了双赢。”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据了解,中经开通过职工股的收购使得以后的控盘更加便利,而东方电子获得了其想要的收入。
有媒体曾报道,东方电子在1996年12月12日的《招股说明书》中称:“截至1996年6月30日,本公司共有职工855人。”“公司前次定向募集的内部职工股,据国家有关规定已由山东证券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托管,全部登记造册。”而在其1997年的年报中又披露:“截至1997年12月31日,本公司股东总数为21084户,其中内部职工股股东5444户。”一下子比应该有的最多人数多出4408人。这些多出来的人是谁呢?
根据相关法令,股份公司内部职工持有的股权证要严格限定在本公司内部,不得向公司以外的任何个人发行和转让。那么这其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呢?
资料显示,1999年12月27日东方电子内部职工股23246·73万股上市,当天东方电子成交量达到3794·88万股,换手率超过10%,东方电子当天就造就了数个百万富翁。为什么大大超过原来流通盘的内部职工股上市后,市场对东方电子依旧如此垂爱呢?与东方电子的股价在4年内涨了60多倍的“利润神话”联系起来看,在二级市场上必然有强大的资金和机构的力量在参与东方电子股票的买卖。曾几度成为东方电子大股东并同时担任东方电子的上市承销商的中经开因为获利不菲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后来入场的基金景宏都由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中经开正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现在看来,中经开与基金在东方电子身上取得了一致利益。
而到了去年第三季度,4家基金持股名单前10名中,已经不再有东方电子,东方电子股价也从19元附近跌至5元附近。可是基金为什么会选择突然抛弃东方电子呢?现在问题的答案已经非常清楚,那就是机构已经看到了继续持股的风险,必须抽身自保。
跳水玄机
东方电子董事会在2001年5月15日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规模分别为10亿元人民币和5·5亿元人民币,共计融资15·5亿元人民币。”融资数额之大让市场大吃一惊,东方电子就这么缺钱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东方电子的银行存款一直高居不下,1999年为6亿多元,2000年为8亿多元,到2001上半年,存款余额也还有5亿多元。这两件自相矛盾的事情引发了众多的议论,东方电子存款中的玄机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东方电子股价跳水后就有人怀疑东方电子为了维持利税水平曾在二级市场上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但对于巨额入场资金的来源一直没有眉目,因为如果动用募股资金必须进行公告,那么入场的资金应该有别的来源渠道。后有媒体从烟台市的银行界了解到,东方电子很可能从银行获得了虚假的存款凭证,在此掩护下从而可以大胆动用公司资金进行股票炒作。作为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和地方政府宠儿的东方电子,从银行获得这种“特权”也并非没有可能……
而按照市场惯例,上市公司的炒作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在股市上无往不胜的中经开的身影。一位曾在中经开的人士评价说,中经开与东方电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成为证券市场的范例,因为其不仅做了东方电子的上市,还能连续做两次配股。现在看来,东方电子的神话产生与这种合作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假设没有了连续多次的概念炒作,假设不是中经开这样一个强势机构在运作,东方电子或许将一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公司,可以说,东方电子是跟随中经开才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
如今,东方电子的命运还没有定局,可中经开却已经寿终正寝,历史的大幕或许将要永远地关上了,对于死人的过去,追究它的意义确实是不大了。
银广夏造假
中经开难逃厄运
从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长虹事件到2002年被撤消,机构中经开横行中国股市七年之久,银广夏造假事发后,东方电子等股票也出现崩盘,从而将中经开的所作所为再一次暴露在太阳底下。尽管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曾打算力保中经开,遭到其他监管部门的反对,中经开最后还是难逃被撤消的命运。
中经开露脸
虽然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监管部门表示银广夏造假与中经开有关,但在银广夏的事件中,中经开绝不是一个真正受害者,即使它因此而灭亡,至少是股价的操纵者。
中经开正式在银广夏露脸,是在银广夏2000年年报,一家叫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机构出现在银广夏第七大股东的位置上,成为其最大的流通股东。而从之前的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属下的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已经开始买入银广夏,据分析,第一次建仓是在7月下旬,建仓成本大至在25元。第二次建仓时间在2000年12月14日至年底,其大致成本在32元左右。
将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属下的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算到中经开头上,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首先,中经开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股东,也是基金景宏的发起人、上市推荐人和目前的第六大股东,基金景福则与基金景宏在投资中如影随形,更为重要的是中经开与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在人事上的关联,如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代表姜继增正是中经开的总经理。以至于有中经开的地方就有大成基金、有景宏的地方就有景福。而中经开物业则是第一次露面,评论人士认为,这种露面可能是别有用心:表明有中经开在此,引诱投资者尽管放心大胆跟庄买进,结果就可以逐步出脱筹码。
中经开系投入20亿?
据记者统计,中经开物业管理公司及景宏、景福这三个机构,高峰时总共持有的银广夏“明仓”超过2140万股,截至2001年6月30日,中经开物业持有银广夏959·2万股,占1·9%,而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2001年年报的股票剔除部分则显示,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去年曾分别剔除过银广夏701万股和485万股。
景系基金为什么会在30多元高位建仓,这一直是市场想要弄清楚的问题,而景宏、景福在东方电子上面的表演也如出一辙,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基金黑幕》中所描绘的那个经典的场面:热气腾腾的桑拿浴房里,庄家和基金经理赤膊相向,没有录音或者泄密的可能,双方“坦诚相见”,希望基金为庄家高位接盘,“每接我一股,我给你个人一块钱”。考虑到中经开与大成基金公司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许连这一情节都可以省略。
除了三个公开操作工具外,中经开在银广夏上面到底建了多少仓?没有人知道,有市场传闻说,中经开系在银广夏上投入了20亿元。银广夏2001年中报显示,其股东从1999年的从5·18万减少到1·42万人,股东平均持有2万股左右,按照流通市值计算,也就是每个股东名下平均市值64万,而根据深交所的统计,其中持股10万股以上有500多个户头,意味着每个户头拥有者光银广夏就有300余万元的身价,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庄股。
数十亿灰飞烟灭
8月3日初银广夏停牌前,流通股的市价大约是32元左右,依此计算,中经开系持有的银广夏“明仓”市值在6·8亿元以上,而从9月10日复牌之后,连续15个跌停板之后,68亿市值灰飞烟灭,中经开明仓暗仓损失估计不下15个亿,兵败如山倒,银广夏的暴跌也导致了中经开系资金链的断裂,东方电子等与中经开系的股票在股市先后出不可遏止的连续跌停,从而导致了中经开系的全线溃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经开的全线溃败之中,众多中经开的外围机构避走不及、惨重损失,痛失上亿者比比皆是。
从银广夏2001年年报来看,基金景宏和基金景福在银广夏跌停板打开之后,已经不计成本地走得精光,目前手里一股都没有了,而中经开物业则还有527万股,如果这些股票在今年没有出掉的话,很可能就要跟着银广夏上三板了,这样中经开物业的损失就在3亿元左右。
像中国股市历史上那些牛B烘烘不可一世的主儿一样,中经开终于也倒下了,这一回是违规要了它的命,虽然历史上中经开违规操作之后总能逢凶化吉,这一回却让银广夏这块石头给绊倒了,这一跤摔得不轻,连命都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