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 小众知识

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5-02-09 08:28:36 苏内容
  标签: 腾讯/微信
阅读:4192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以上内容纯属传说,不能对其真实性负责)



QQ阅读源于张小龙卖给过一家好像叫博大的公司,做邮件订阅的,好像当时卖了1000多万我记得。算是一脉相承吧。2002年见他的时候,企业规模中等,在广州的科技园区,整体还是比较简朴的。不知道二次卖给腾讯以后,是否有变化。 
张是非常技术型的,穿着、言谈举止、语言还有肢体习惯,让同样是IT人的我觉得很轻切。没有国际李开复那样的精致包装和精心炮制的每一句言语。不会太officail。 

Foxmail Server 1.0企业版2002年推出,当时只是构架在Qmail和Postfix这类MTA上的邮件MIS。功能超级简单,比国外盛行的Imail还是差了蛮大一截。不过效率很好!这是张最可贵的地方。 

十年没见,看到QQmail深感欣慰。国人做事情能坚持自己风格的不多。QQmail做到现在可以说很多方面超过了gmail,但还保持着技术架构的简练和高效率,实属难得。微信只能说是腾讯一贯的山寨作风,凭借财力,可以做的更好。但味道和kik、talkbox就无法比拟了,不管是视觉、体验还是原创,缺少了一种IT本质文化。硬要和张套在一起,也只能说,忠于QQ的文化而至行吧。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好的创意、年轻人涌现。佩服一个人就够了,膜拜倒也不必。


张小龙是中国最早一代程序英雄,是偶像级的程序员。求伯君、王峻涛、王江民等等,那个时代,这些人真的是超级大牛,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款企业级产品的所有编码、美工、市场推广等工作。
张小龙在加盟腾讯之前已经尽人皆知了。
他最强的地方在于,能够成功三次,这太令人崩溃了。foxmail成功了一次,已经足矣功成名就,谁知道他又打造了无敌的QQ邮箱,这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居然又搞出一个微信,实在是无语啊


10年前就已成名

并不是微信让张小龙第一次成名,在国内的软件行业,张小龙早已烙下了他的明星印迹。

2000年,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咖啡馆内,李学凌曾第一次见到张小龙。那时,李学凌还是一名《电脑报》的记者,而现在,李学凌已是一家在美上市公司的CEO。

李学凌回忆,那时的张小龙已是国内互联网界响当当的人物。只要你在北京海淀黄庄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张小龙,一定会有一群人来围观,找你签名。


李学凌认为当时的张小龙已经足够红了。但那次见面,面对李学凌崇拜般的开场,张小龙淡淡的笑了笑,说:“不会。”

第一次见面,张小龙给李学凌的感受是,没有想象中的自信与骄傲,总有一股淡淡如水般的平静。

这种感受,带给了当时长期泡在北京互联网圈子的李学凌完全不同的心理冲突。当时在北京,作为金山软件的创始人,求伯君的名头儿已无尚高大,其大弟子雷军在圈中也颇负盛名。而张小龙,则更像是一个纯互联网时代的编程人。

业内知道张小龙,是因为他的Foxmail。这是张小龙的第一次成名。

这款从1996年推出的邮件客户端软件,到2000年的4年间,便已吸引200万用户,它支持多人账户,运营稳定,页面没有一个广告,且一直保持着完全免费的作风。这个让大多数人能够放弃微软系统自带的Outlook邮箱的软件,也被当时美国最知名的科技网站ZDnet评为5星软件。

然而,在这次谈话中,张小龙告诉李学凌,他想把Foxmail卖给朋友,然后自己独自去美国。

2000年的张小龙,有些灰心,而2000年,也是互联网泡沫开始的头一年。在Foxmail2.0版本后,张小龙已很少更新,每晚看着用户发送来的鼓励邮件,手不离键。

张小龙险投靠雷军

事实上,早在1998年,雷军便已看上了Foxmail,他想收购张小龙。

98年9月的一天,找出Foxmail登陆秘密BUG的雷军,照着Foxmail软件留下的邮件地址,给张小龙发了一封信,张小龙也很快回复,并在邮件中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雷军首先在电话中,把自己发现的BUG告诉了张小龙。张小龙在电话那头回应:“一大堆人反映秘密有问题,我也没搞清楚问题在哪里,谢谢你”。就是这种淡淡的平实和礼貌。科技博客作者阳淼,在10多年后发现微信的一些问题找到张小龙时,阳淼说,张小龙也是带着淡淡的平实和谦和的类似口吻。

在电话中,雷军得知张小龙在广州一家系统集成公司上班。雷军开始单刀直入,能不能(Foxmail)卖给金山?张小龙回应,15万。这次电话交谈就差不多收尾了。

雷军回忆说,15万是当时电话里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本来打算邀请张小龙去珠海金山商谈具体细节,但由于自己要忙着联想注资金山的事儿,派去和张小龙洽谈的研发人员又觉得,这么个软件,金山用1-2个月也能做出来。于是,这事就没影了。



张小龙的个性也适合他在腾讯的“特区”里面闯,而这股劲儿在马化腾看来也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性格和作风。

与张小龙有过多次接触的人说,张小龙是一个有“范儿”的人。这种“范儿”,并不是指把脾气写在脸上,而是骨子里遵从于心的坚持,以及脱俗淡然的心态,这些都与目前国内互联网的浮躁气氛对比鲜明。

张小龙的桌球已达到专业水平。对球的物理旋转的理解,让张小龙对事物的规律有更为深刻的感悟。而热爱摄影,能够让人从牛角尖里走出来,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温烈、低调,是张小龙的性格标签。5G咨询合伙人洪波说,张小龙是“低调到无以复加”的家伙。而“无以复加”,已经是一个到古怪的程度。此外,躲在温和背后的张小龙,也有着刚烈的执着。

在大公司体制下,“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人越来越多,但张小龙还能遵从于心。一些其他部门的BD需求找到他,张小龙敢于驳回,但其他高管就不一定能跟随于心的去做到。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