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科学详解 - 小众知识

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科学详解

2014-09-19 07:30:14 苏内容
  标签: 中医养生/科学
阅读:3564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另外,还有很多人在谈养生保健时,过分强调中医或西医的绝对疗效等。笔者认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都有各自保健的特点,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那种食古不化,照抄照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强调养生保健时,不论中医知识,还是西医知识,只要是对老百姓的健康有利的知识,就要把它们综合利用起来,共同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服务。
 
    比如中医看病讲究药物的偏盛偏衰,并用来纠正人体的偏盛偏衰。中老年人的身体也有偏盛偏衰,看病时大夫往往要辨别一下病人是需要补阴还是补阳。西医讲中老年人保健要注意补钙,那是因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出现骨关节病等退行性病变。上海医学界最近有人经过调研认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数已占到总人数的13%~14%。合理补钙可以有效延缓中老年朋友骨质疏松、骨关节病变的发病速度,改善心脑血管功能,所以,我们的中老年朋友在补阴或补阳的同时,也可以补点钙。
 
    所以说中医养生要摒弃一些过时的理论,要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只有中国有着非常完善的养生文化,祖先留给我们古老的养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国家的卫生投入,虽然人均在世界排名为第114位,但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几乎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73岁,许多大城市已经接近80岁。这无疑是得益于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养生文化。
 
    “福”“禄”“寿”这三个字是中国先人人生追求的最佳境界,但在这三者中,排在最后的、最美满的结局是“寿”,这足以说明从古至今,中华儿女是多么热爱健康,热爱生命。
 
    现在,在老百姓生活的一举一动中都蕴涵着养生的道理。你看,在早晨的公园里,人们各自都在做着自己喜爱的运动,他们活力十足,怡然自得,在菜市场里,人们买菜不仅要荤素搭配,更要蔬菜水果的红、黄、绿、紫、黑、白搭配,大家知道春天买点苦菜、荠菜,可以败败火、利利水;吃点大葱、大蒜预防感冒,不上人群密集的地方去,以减少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传染;夏天喝点绿豆汤祛暑;天冷了,人们减少外出,即使出门也知道戴上帽子,系上围巾,预防寒冷对心脑血管的刺激。
 
    这些都是古人“春三月,晚卧早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优秀养生文化的延续,也是我们养生观念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表现。 《中华养生保健》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远在我们之上。

林中鹏: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维护身体健康的民间土方,但都没有像中国医学这么系统、明晰地提出养生的概念。西方医学只有“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与疾病是对立的——要么健康,要么有病。只要依据生化标准查不出毛病,没有致病因子,你就是健康的。

然而,上个世纪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的认识却远在我们之上。例如气功(古称“导引”、“养生”)和针灸就在美国大行其道。

在医疗保障体系严谨的德国,学习中医导引养生法是可以报销的,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险公司作过统计:将慢性病患者人群分为两组,一组只用西药,另一组辅以学习中医养生之道,结果发现后一组用药量明显减少,花费少。

王琦: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我们在选择养生方法之前一定要有“三个知道”:一是养生内容是何人所讲,养生书是何人所写,此人有何学术背景;二是所讲内容有无道理和根据;三是所讲方法我们自身有否需求,是否适用等等。

其次,要树立个体化的养生观。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三,树立正确的综合养生观。健康是一个综合的表现,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心态的共同体。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研究发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能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可见综合调养的重要性,不是一个吃字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错误的养生观念,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从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养生保健。
 

台湾人是如何看待中医养生的

在台湾,中医一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偏房”。各综合性大医院里,中医科室多处于弱势地位。患者大都会选择“快速、便捷、分类精细”的西医治疗病情。但近年来,西医界医疗纠纷不断,加之慢性病增多,台湾人对养生越来越重视,注重“以养为主,阴阳调合”的中医,开始成了“香饽饽”。

整形医院,也借中医“热力”

“在我们医院,西医有50多个科室,中医却只有一个科室”。彰化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有104年历史。该院国际医疗中心郭韵惠小姐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患者,现在中医开出的药方,都是加工处理后的中成药,有水状剂,也有药粉。在台湾,统称“科学中药”。

在台中市从事法务工作的吴子坚,患偏头痛多年。一开始,他找西医诊治,却被告知“找不出原因”。后来,吴子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改看中医,吃了健保给付“不花钱”的药粉一段时间后,头竟然渐渐不疼了。

像吴子坚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市场让中医越来越“热”,“抗癌”是最近台湾中医界新兴的话题。以一家全自费的抗癌中医诊所为例,挂号费一次就要1000元(新台币,下同),复诊每次还需800元。即便要价如此昂贵,这家诊所门前,病人还是排起了长龙。

“不像大陆,台湾没有专门的中医院,只有中医诊所。但像这样的疗效诉求,是会被卫生部门盯上的”,在郭韵惠眼中,坊间的这种“抗癌”小诊所,扮演的角色类似几年前遍布大陆的“性病医院”。

中医如此“热力四射”,让各大医院纷纷在西医科外加开中医科,连一些整形医院,也开始联手中医科室开起了美容连锁店。

民众偏爱自费项目,中医师收入增加

早些年,台湾健保对中医采取的是“不给付”政策,即便到后来,中医健保费率也占不到总额的十分之一。

“像我,从小到大没有看过中医。”童俊荣说。他来自台中童综合医院,这是童氏家族企业,创办近半个世纪。目前,童俊荣是医院国际医疗服务中心业务组的经理。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像童俊荣这样留过洋的,固然信服西医,但中医在岛内也有一群坚实拥护者。

去年,台湾中医健保点值虽然从4.5%降到3.9%,但是由于总额由4500亿元增至4900亿元,中医师收入仍然上涨。据介绍,在一般健保给付下,西医平均一个月收入在20万元到30万元之间,中医收入也差不多这个水平。

但是,有很多民众不相信健保给付的“科学中药”,偏爱煮中草药,这让不少中医诊所根本不参加健保,走的全是自费项目。这些自费项目,成了中医师另一笔重要收入。再加上不少中医师上了电视节目,成为“名嘴”,有力地宣导了中医的疗效,也不断地扩大偏好中医的人群。

风水轮流转,西医师忙改行

近年来,台湾媒体形容,“岛内医疗环境愈加险峻”,西医界有很多医疗纠纷缠身。反观中医界,因为医疗纠纷相对较少,多数没有急诊、值班的困扰,医师的生活品质相对较高。高收入加低风险,这让台湾中医师的职业成为了“香饽饽”。

在医科大学,中医师科系异军突起,继皮肤、眼科之后,成为了热门科系之一。

童俊荣说,过去,因为考入中医师科系的分数线较低,很多考生会先考入中医,读到第七年后,再多修一年,取得中西医师资格。但毕业后,这些学生大多会去当西医。

现在,情况反过来。毕业于“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的林鸿基,在取得妇产科、家庭医学科医师执照后,当了28年的西医妇产科医师,然而,这几年,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中医的学习上,先是考取了针灸师资格,又回学校修习中医学分,终于在两年前考上了中医师执照。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西医生涯,在板桥开起了中医诊所。

林鸿基告诉记者,在西医界行医多年,对于西医的极限与逻辑有很多无奈,现在采用中医为民众治病,却发现另一片天。

与林鸿基一样,邓正梁原本学的是西医的外科和泌尿科,取得外科医师执照后,他又回头去“中国医药大学”学了中医,虽然刚刚改行当中医师的初期,他每个月的薪水只有6万元,但是后来自己开了诊所,收入就达10多万元,比他当西医住院医师多了很多。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