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 小众知识

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2014-09-09 08:31:28 苏内容
  标签: 科学家
阅读:3485

近日,在2015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夏令营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上,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和参加本次夏令营的中学生分享了他对生命、世界和宇宙的诸多精彩看法。

 “我们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排第几知道吗?排在二十名开外,排在瑞典、瑞士之后,排在捷克共和国之后,当然排在以色列之后,差得很远。”施一公当天在讲座中坦言,中国将近14亿人,但是想起来创新的话题非常沉重。他期待今天的中学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迷信,不循规蹈矩。(德宏观教)

记者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睿智、幽默和真性情。“京城教育圈”摘录本次讲座关于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内容和各位圈友分享。在今天这个热切呼唤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中,施一公的观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和震撼。(以下内容为施一公直接陈述)

中学生不需要培养这么多种能力

中学生有时候是挺可爱的,我也是你们这样过来的。其实中学生思想很活跃,你们经常被大人、老师赶得团团转,你们无所适从地在培养各种能力。我发自内心地告诉你,你不需要培养这么多种能力,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你们可以不信我,我可以给你花1小时时间讲,我的一个学生什么能力都没有,就是有固执的能力,固执是缺点,但也是优点。他是中专生,固执到什么程度呢?从小梦想要做洋人的老师,他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他的智力一定不如你们在座的,他的能力一定很多地方很差,不具有口辩能力、语言能力,但是就是固执,固执到这辈子必须想做洋人的老师。其实你真得不需要诚惶诚恐,不需要这么多种能力。你把一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了,我就怕你们人云亦云,看到那个做那个,看到这个做这个,诚惶诚恐得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跟同学们在一起我觉得也挺亲的,我应该是你们的父辈的年龄了,我都奔五十去了,可能比你们在座的父亲还大。我有时候比较骄傲的是还有一颗童心,还能保持像你们这个年龄的狂想,我觉得自己还挺了不起的,能够心态比较年轻。尽管我的同事一再叮嘱我,你已经与这些人有十几个代沟了,中国对新观念的掌握太快了,两三年叫一代,如果这样算的话就是十几个代沟了,但是忍不住还要讲一讲。

不需要崇拜和神化任何一个科学家

人活着有梦想是很美好的事情,人活着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梦想,而是人云亦云的做事,跟着别人机械地行走、做事,真没劲。其实我真地希望你们在座的人有一些梦想,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你总是有出头之日的。

中国人基本上是同一个步伐、同一种生活方式、同一个起跑线起跑,冲线的时候也不能拉下太远,这是我们的方式,我们一直都在计划。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好的科学家在思维上是这样的,就是看愿意不愿意加掩饰后讲出来。我觉得创新思维需要激荡,如果没有激荡一定不会有好的想法,一定是喝白开水,一定是这样的。我知道的大科学家,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思想非常极端的人,只是有时候把自己的想法掩盖起来,否则让你觉得你看出我的本质了。我很想让你们知道,我很想把这个过程去神化,你们不需要崇拜任何一个科学家,没有必要崇拜。他讲的话你们最多是借鉴,不要盲从更不能够迷信,我讲的话里面错误百出,不要认为我讲的话句句是真的,不是这样。但是我讲的话句句是我的心里话,但是我的心里话是我的主观感知,我的主观感知有很多地方是错的,说错误百出一点不为过。你们不可能去复制另外一个人的足迹,也不可能按照另外一个人的讲法去做,你们要成为自己。

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因为刚刚已经开始讲了我的一些世界观和其他的观点,在结束之前再把我认为总结科学研究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不一定对,但是这是我自己深信无疑的。因为大家是在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也跟大家一起共勉。

第一句话,我觉得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真理从不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真理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一定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一定不是没有脾气的人,因为他坚持不了。这句话本身,我觉得也引起对中国文化的深思。我们的文化特别欣赏八面玲珑的人,我们的文化特别欣赏左右逢源的人。包括中学评三好生,我都觉得要想一想,三好学生可以当政工干部,但是不要做科学家了。不是说科学家道德有问题,也不是说科学家身体就不好,因为评三好生的过程有时候就是看人缘,就是看谁能和大家搞好关系,评出来的真的不是三好生,而是关系生。但是很遗憾,在科学探索这些东西都不管,生命科学有多重要不以中国的媒体和媒体舆论为转移,也不以我的观点为转移,无论你羡慕嫉妒恨,在世界上就是这样的位置,我觉得科学探索也是这样。

第二句话,科学发展,从来不遵从民主的原则,从来不是讨论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停地开专家研讨会,就像我这样的人有几十人、上百人开会,讨论很多的问题。我认为都是浪费时间,从来不可以计划科学发展。工程项目可以,登月计划可以,银河一号可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从来不可以计划。

第三句话,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预测的已经不是创新了,预测本身可以是创新,预测出来再去做就不叫创新了。科学研究永远有东西会发生,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先会发生引起巨大的变革。我希望你们记住其中的一些话,我相信将来你们会同意这句话。这是我从事20多年的科学研究感触最深的几句话。

【资料】施一公,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4年4月2日,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该奖为国际知名奖项,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同行评议”:施一公老师的*论 

 

要点转载

      《科学家》网站 2014-08-14 发表的《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http://www.scientists.org.cn/jj/646.jhtml

 

      第一句话,我觉得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真理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

      第二句话,科学发展,从来不遵从民主的原则,*。

      第三句话,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预测的已经不是创新了,*。

 

简评

      可见,同行评议是用落后来限制先进的本质,其罪恶本性,不仅普朗克早就怒斥过,今天著名的施一公教授也表现出极大的怀疑。

 

历史

      (1)在井冈山、江西瑞金,代表着正确方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数次“被”民主地同行评议掉:靠数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和鲜血,才在遵义会议挽回这些民主的同行评议的恶果。

      (2)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91/6055966.htm

      (3)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又称作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肯尼斯·阿罗的结论:

  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D%97%E6%82%96%E8%AE%BA

    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形式的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的民主”。

   “人是不可靠的”这句话,在这里又有了新的注解。不仅处于权力巅峰上的当权者有可能是不可靠的,监督群体的“人”,同样也可能是不可靠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1288.html

       (4)民主真的是完美的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卢梭也不认为全民民主是一个好的模式。他很早就预言(全民)民主容易造成民众暴乱和社会动荡,这在法国大革命后期、当今的埃及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http://www.qstheory.cn/lg/xszh/201308/t20130808_257764.htm

     (5)丘吉尔后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Ingratitude towards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a strong people.)

《丘吉尔看二战:本可避免 是愚蠢的公众逼出来的战争》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3_05/28/25788263_0.shtml

   丘吉尔说:“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丘吉尔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民。愿意为他们付出“血水、苦水、泪水、汗水”(blood,toil,tears and sweat)。

      (6)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对“效率低下”的民主政治体制提出质疑:美国是否已从一个民主政体变成了一个“否决政体”——从一种旨在防止当政者集中过多权力的制度,变成了一个谁都无法集中足够权力从而作出重要决定的制度?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02/28/c_119539496.htm

      (7)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意见,该如何处理?

      苏联专家巴巴诺夫认为:不必理睬学生的意见,学生不懂教学,岂可受他们的意见左右。

      叶企孙则不同,他坚持与苏联专家相同的正确的一方面,即教育工作必须由懂教育规律的名师决定一切,不能让年轻不懂教育的学生牵着鼻子走,受他们的影响。但是又要经常听学生的意见,与他们谈心,吸取学生有益的意见,考察教学的实际效果。(p331-332)

《叶企孙:尊师重教和科研教学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815631.html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