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靖江方言|靖江市方言大全 - 小众知识

说一说靖江方言|靖江市方言大全

2015-09-18 12:54:52 苏内容
  标签: 方言/靖江话
阅读:30297

  刘 钢

  靖江这块土地,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根据成陆迟早,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原为一块沙洲,约出现于三国初年。明成化七年(1471)靖江从江阴析出置县时,仍四面环水。后北大江泥沙淤积,于公元1625年前后始涨连如皋、泰兴。南片,清康熙年间还只是十来个渚,且涨坍无常。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方涨连成片。北片称“老岸”,南片称“沙上”,中以横贯市境东西的横港为界。沙上又分东沙和西沙,分界线是八圩港。

  靖江是移民城市,方言比较复杂。现在境内有隶属吴方言的老岸话、崇明话和夹沙话,有隶属江淮方言的沙上话、泰兴话、如皋话。

  

  壹

  老岸话主要分布在横港以北,使用人口约49.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5%。沙上话分布在横港以南西半部,使用人口11.9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8%。泰兴话主要集中在位于界河以北的季市本镇及与泰兴交界的孙家圩、岔尖圩-竖头街等一些地方,使用人口近万人。如皋话分布在西来本镇的北端及南片的同心、丰产、半垈等几个自然村,使用人口一万人左右。崇明话分布在现城南办事处和滨江新区的康兴、小桥及建安一些村落,现在使用人口极少,估计一千人左右;老岸话与沙上话合流的夹沙话,主要分布在十圩桥及以东的东沙地块,使用人口不到两万。沿江一带有些渔民说苏州话,使用人口不到一千。以上数据,均为2008年5月17日的统计。

  老岸话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的。靖江老岸这块土地,约于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成陆,赤乌二年以后,吴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马。牧马的军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那时靖江的语言大概以“军语”为主;即使军语,也该属于吴语,因为那些兵士大多是祖籍吴郡的孙权从江南招募而来的。靖江最早有案可稽的移民,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渡江淮流民于阴沙”。传说靖江的朱、刘、陈、范、马、陆、郑、祁八大姓氏,就来源于那批移民。那批移民的语言,也该是吴语。因为那时淮河以南都属吴语地区。虽然以后金人南侵,北语南移,长江以北江淮方言形成,但靖江位于长江之中,交通阻隔,所受影响极小,以至出现像现在这样的吴言孤岛;而且内部差异不大,可见其相当稳定。元代以后,靖江划归江阴管辖。这时,江阴有人开始移居靖江,如封为千户、籍于江阴的江西梓溪刘氏后裔刘兴的孙子刘海、刘清等就开始移居靖江,创业繁衍。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建县后,隶属常州府,在此后的460多年中,一直隶属江南。由于靖江与江南交往的频繁和江南移民的增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靖江话的吴语属性。

  “沙上”成陆以后,富户们纷纷前来报卖沙地,盖建庄房,筑圩耕种。他们的佃农,大多是从扬中岛迁来的,至今仍保持着与扬中人相同的风俗习惯。扬中人迁来靖江,大多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且人数较多,居住集中。这种板块转移式移民所带来的方言,可以相当统一,容易保留与旧地方言基本一致语音系统。扬中移民的语言,在靖江称“沙上话”,它在靖江沙上地区居于权威地位,从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方言区)迁入沙上的,一律向沙上话靠拢。如太和镇的北片,有许多人家的祖先是从泰兴迁来的,现在在老一辈的记忆里,水稻的“稻”声母都读“t”。而今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们,说的都是道地的沙上话。崇明人的祖先是明代正德初年由长江口的崇明岛迁来的。在靖的崇明人后裔的语言都向沙上话、老岸话或夹沙话靠拢,现在真正说崇明话的极少。其他如原越江的泰兴圩、东兴的如皋圩,现在一般交流也不用泰兴话或如皋话了。另外,在江峰村和江防村沿江一带人的祖先,据说是光绪初年来靖驻守天生港、十圩港炮台的原籍十三省的士兵,现在那里还有村子称作炮台圩,但方言却以沙上话为主。

  

  贰

  老岸话有九个全浊声母。假如你用手指按着喉头用靖江话读“抱、乏、道、助、造、桥、绍、跪、豪”,手指就会感到有轻微的震动。这几个字,它们各是一个浊音声母的代表。老岸话具有全套的浊音声母,这是隶属于吴语的一个显著标志。崇明话、夹沙话有浊声母。沙上话没有全浊声母,他们说“喜剧”会让人听成“洗脚”,写“照相”说不定会写成“照像”,说“水稻”以为是说“水到”。老岸话尖团分清,不会把“老酒”说成“老九”、“妻子”说成“欺子”。沙上话、泰兴话、如皋话尖团不分。夹沙话也不分尖团,但他们却把沙上话的尖音浊化了,如说“钱”,他们会把声母q说成颤动声带的x,说“十”会与与老岸话的“贼”字谐音。

  老岸话韵母方面是“将”“尖”同音、“枪”“千”同音,因此,人们说到“十年”,总要改说成“十载”,以免“年”与“娘”同音造成听觉上的粗俗。靖江其他语种没有这种现象。老岸话里单韵母占优势,如说“包”、“开”、“多”、“对”、“飞”等字,韵母直截了当,不必拐弯。靖江其他方言这种现象不太明显。老岸话“头”、“楼”、“偶”、“侯”等音节中有一个介音“i”,这在全国方言中所见不多,是老岸话韵母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老岸话有7个声调。我们试以“通、同、统、痛、洞、秃、毒”这7个字各作一个声调的代表,用老岸话读,它们的高低、升降是各不相同的。沙上话只有六个声调,“痛”与“洞”同音。老岸话有两个短而促的音,如“秃”和“毒”,这叫“入声”。沙上话也有两个入声,但“秃”类声调比“毒”类声调略高,与老岸话相反。

  老岸话和沙上话动词后常带一种附加成分,老岸话为“勒”,沙上话为“a”。这也是一种较为特别的现象。比如说“坐在天井里”,老岸人说“坐勒天井里”,沙上人说“坐a天井里”;“穿在身上,吃在肚里”,老岸人说“穿勒身上,吃勒肚里”,沙上人说“穿nga身上,吃ga肚里”。这个动词后的附加成分,表示“了、在、到”等意思,只是老岸话用“勒”,沙上话一般用a,鼻韵尾后音变为nga,入声字后变成了ga。

  

  叁

  靖江各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情况种种。如“什么、地方、东西”这三个词,老岸话叫“底高、宕子、东西”,沙上话叫“什地、落地、杲昃”,泰兴话叫“什尼、落地、杲昃”,如皋话叫“什尼、地方、杲昃”,崇明话叫“哈个、堂子、末事”,夹沙话叫“的搞、地方、东西”。靖江老岸话里有几个颇具特色的常用词。疑问代词“什么”,老岸话说“吊”,分音为“底高”,其实就是古代的“底”字的音变。老岸话称“玩”为“象”,这可能是江南“白相”两字用靖江音快读而成,只是其中的“白”已虚化成与“相”同声部的浊母了。这个“象”,原见于咸丰七年和光绪五年的《靖江县志》,可笔者觉得还是用“羡”为好。在老岸话里,“羡”与“象”同音,即使尖团不分的人读起来,“羡”与我们的土音相距不远。而且,“羡”有“多余”和“欣喜”二义,唯多余才有时间玩,唯欣喜才有情趣玩,“羡”与“玩”的词义不谋而合。靖江话称“小孩”为“siǎng”,这也是一个合音现象。据光绪五年《靖江县志》记载,靖江原称“小孩”为“小囝”。“小囝”,语流音变为“小安”,现在靖江市有些偏僻地方的老年人还这么称说。靖江人“安”字鼻化的发音与后鼻音“ng”相近,因而“小安”快读就成“siang”了。靖江方言里以“iang”作韵母的只有“siang35”这一个字,可见其来源之特殊。这个“siǎng35”字,我们曾建议用好认、好记、好写而且闲游在汉字海洋里的一个“仦”字表示,想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对一个人来说,犹如他与生俱来的胎记、难以忘怀的籍贯和步入同乡群体的通行证。有人为证明“地域亲缘心理的顽固”,举例说:“地处江北、苏中的靖江方言最难学,它与江北完全不同,和吴语系接近但又独树一帜,所以据说靖江人对自己语言十分自信,只要凭一口纯正的乡音就可在不相识的老乡那里得到帮助。”联合国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地区方言也被列入其中。因此,我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决不能忘记自己的方言!

 

  靖江方言与周边方言比较

  读音

  

例词    什么、地方、东西(普通话)

老岸话  底高、宕子、东西

沙上话  什地、落地、杲昃

泰兴话  什尼、落地、杲昃

如皋话  什尼、地方、杲昃

崇明话  哈个、堂子、末事

夹沙话  的搞、地方、东西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