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神啊 PK》面对宗教诙谐中发人深省 - 小众知识

★★★★★《我的个神啊 PK》面对宗教诙谐中发人深省

2015-08-22 05:30:24 苏内容
  标签: 印度/宗教/五星/影评
阅读:4470
  虽然本片很好看,但我还是不得不几段歌舞的部分跳过去,虽然歌舞和剧情也有一小点关系,但印度语的歌和那种跳法实在不是我天朝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抛开这些歌舞,本片绝对是个上乘之作,延续了三傻的无厘头,虽然开始一小时PK的求神之旅略显无聊,但是节奏一步一步加快,诙谐中就把观众带到宗教的问题上,关于宗教的议论世界上直接都没有定论,最后的直播PK给出了一个比较信服的观点,我们需要信神,这样的信仰让我在失落、伤心、迷茫时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但是这个神是造物主,而不是那些Worng Number,谁烧高香,捐的多才能得到神的青睐。众所周知,印度是个多宗教的国家,至今印度没法像中国一样发展就是因为宗教问题,本片敢向宗教问题开战也算是胆儿够大了,特别是调侃穆斯林,就不怕火车站的事继续发展么。 
   
  贾古的爱情算是第二主线,点题,收尾,这个设计实在是厉害,我也没想到最后巴基斯坦男孩还能出来起作用。综合全片,总感觉印度人民比中国人民欢乐多了,本片也有科幻部分,但是这个看看就好了,这么大的飞船都能到地表来,竟然只是送下来一个全身赤裸没有任何工具装备的男人,这个设定合理么,就算他们在母星可以赤裸,但星际旅行哎,到陌生的星球哎,赤手空拳哎,他们都是赛亚人吗! 

=====

  再PS:知乎转载通俗规则是转载请注明作者,经商业用途需要按字计费,不排除有些作者禁止其他转载,我转载的内容中,书剑已经同意,magasa可能没注意,没有给我答复,暂时就当做同意好了。 
   
   
  PS:下面@忍冬关于《三傻》的回复特别赞,各位可以看完我转载的往下再拉一拉。(话说好想直接转载到《三傻》的评论区里去啊23333) 
   
  看到那么多人喷这部电影太拖沓剧情发展太慢还有什么歌舞时间太长之类的,感觉有点无脑,因为印度电影不管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基本上都能把片长拉到三个小时。特意在此普及一下这方面知识,以及电影内歌舞剧的成因。(话说看过那么多部印度电影之后应该习惯了吧?) 
  内容来自知乎用户:书剑、magasa 
   
  为什么印度的电影都很长,几乎每部都要接近 3 个小时? 
   
  书剑,印度电影观察员 
   
  这个原因非常神奇…… 
  因为印度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很炎热,观众们希望能在电影院里一边乘凉一边打发时间。尤其是对于最广大的贫民来说,花一笔小钱在某个乡镇破电影院里待上半天看美女跳舞是他们最大的享受。电影时间太短,观众就会觉得没意思。早期的印度电影制片商为了迎合大众这一需求,通过在电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以增加片长(业界良心啊!而且在摄影棚拍摄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电影的这种固定类型风格。 
  关于印度电影的历史可以去看 Discovery 频道的纪录片《亚洲电影·印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为什么印度电影里要不断地插入歌舞?有什么传统? 
   
  magasa,电影杂志《虹膜》主编 
   
  歌舞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歌舞表演也是印度的舞台传统,从古典梵语戏剧,到各种民间戏剧,例如什么塔马舍、瑙坦基,还有流浪帕西人的戏剧,一直以大量歌舞表演为主,这自然会影响千百年来的观众欣赏习惯。 
   
  按照好莱坞的无声电影传统,在 1910 年代中期之前,都不能算现在我们熟悉的叙事电影,学术上叫「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即以各种惊人的噱头来吸引观众,连贯的叙事技术和习惯要到 1910 年代中期之后才慢慢培育起来,成为电影的主流——也就是说,电影并不是生来就要讲故事的,讲故事只是它的一种选择。 
   
  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叙事电影作为它的主流商业模式,印度人的选择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点民族传统色彩。 
   
  印度的第一部有声片出现于 1931 年,就是根据帕西人戏剧改编的歌舞片,一炮而红,跟风无数。其实这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最早的有声片都是以歌舞为卖点。但区别在于,歌舞片毕竟只是西方电影众多类型片中的一种类型,对印度电影来说,歌舞是所有类型必须具备的元素。在印度,不包含歌舞元素的影片几乎立即被归为「艺术片」,是没有大众市场的。 
   
  据说在印度的乡村电影院里,如果片中有一段歌舞特别精彩,观众会要求倒回去重放一遍,不然就不许接着往下放。 
   
  这么多年来下来,印度电影和歌舞已经密不可分了,很多电影都会在上映前先出唱片,然后没几天就收回了成本(印度电影普遍投资不高),印度音乐工业和电影工业是共生关系,音乐市场的 50% 以上是电影音乐。 
   
  印度电影是把歌舞和故事融在一起的,也不一定是歌舞,还可以是撇开故事情节的喜剧追逐或打斗,这些与影片情节发展的关系未必很紧密的歌舞打斗也是印度观众希望在电影里欣赏到的一部分,地位绝不比完整动人的故事来得低,说明严密的叙事并不是「电影接受」的金科玉律,一切都是可以养成的习惯。


  阿米尔.汗很萌,看完《PK》才看到导演原来是拍三傻的拉吉库马尔•希拉尼,导演还真是挺有情怀的。 
  《PK》依旧是印度片的特色,集幽默搞笑,歌舞,戏剧性,还能讲出点道理的一部片,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很有愤青气质,通常能拍些把神拉下神坛的故事总是会有争议的,反骨还要有情怀就会更受人喜欢。 
  整个故事在一个带着研究目的的外星阿三来到地球后展开,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男女的爱情开始,最后又用爱情来收尾,而导演并没有把时间放在男欢女爱上,更多的着墨点却是对印度的多神信仰的炮轰,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意思的。 
  外星阿三(阿米尔•汗)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天外来客,招风大耳朵萌萌哒的醉汉(阿米尔•汗)无疑已经是本片的一大笑点。影片前段部分以醉汉PK的颠三倒四的认知来展现印度的多宗教的生活,而后又以PK的拨错电话理论来纠正自称有着超能力的印度大师,最后通过舆论回归爱情的方式来证实人为利用的谎言论的存在,欢乐中尽是讽刺,搞笑又不少深刻。 
  在爱情做贯穿的线上,安排两个本来就积怨已深的印度教和穆士林教徒相爱原本就是一种反骨的表现,拉吉库马尔•希拉尼也算是个果敢的导演,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并非是物质的商业。好东西变臭了,就要纠正它,求神看病也还是得找到根源。 
  爱它你就要给它自由,而不是捆绑它。真正的爱情和信仰一样,来到一个新世界的时候,原先都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只是慢慢混入到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后,有了遮羞盖丑的衣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误导,渐渐也就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真正的信仰本该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真正的爱情本该是一种信任的自由。 
  抛开某些人会觉得的篇幅有点小长,光看萌出血的阿米尔.汗,就猜到本片在国内应该不会输于三傻的受欢迎程度。嗯,阿米尔•汗真是萌萌哒。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