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弃藏南却把一把利剑插进了印度的心脏 - 小众知识

中国放弃藏南却把一把利剑插进了印度的心脏

2014-10-13 02:01:50 苏内容
  标签: 藏南/印度
阅读:5278

  现在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钦。中国拥有西部的阿克塞钦,而印度侵占着东部的藏南和达旺。

  坚守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高明之处,阿克赛钦虽然非常荒凉但它的地势非常重要,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了,它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临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它的地理优势远甚于藏南和达旺。

  如果说藏南和达旺是两块肥肉,而阿克赛钦就是中亚的镇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脏的利剑。

  首先要说藏南其实谈不上放弃,如果一定要说放弃的话那就是毛泽东放弃的:1962年11月前线战斗大获全胜,以至于到印度报道的西方记者都说“只要一两个师的中国军队,就足以横扫印度全境”之际,毛泽东却断然下令回师,甚至一直撤退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留下了一场“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胜利”。

 

 

  现在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钦

  在军事层面,藏南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放弃”了。而在外交层面,多年来关于藏南,中方的谈判立场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

 

 

  一旦印度接受这一主张,藏南在军事外交法理上均会被彻底“放弃”。

  按照这个原则,由于早在1962年就在军事上“放弃”了藏南,一旦印度接受这一主张,藏南在军事外交法理上均会被彻底“放弃”。当然中方的谈判立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印度必须承认中国对阿克塞钦的主权,而由于下面将要说到的因素这对于印度并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弃藏南”,想来这里有许多愤青朋友会义愤填膺,在他们看来,藏南是我国青藏高原最肥沃的一块土地,雨量充沛,亚热带气候。
 

  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而且,从人文地理来看,山南属于西藏是毫无疑问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神王”六世达赖就出生于山南。因此这块地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保住的……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当年毛泽东为何会在大胜之际突然撤军,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已经到手的藏南?

  原因很简单:那帮西方记者是“外行看热闹”,毛泽东却是“内行看门道”。他之所以下令部队迅速回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是因为他明白:只要在山南再耽搁上十天半月,那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就会全军覆没。军事斗争,是“外行看装备加上数人头,内行看的则是后勤、后勤、后勤”。

  在决定打1962年那一仗的北京香山会议上,周恩来特别嘱咐的就是“一定要把后勤搞好,绝不能再象朝鲜战争那样由于后勤的因素增加部队的伤亡”。在绵延的青藏高原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保证大兵团作战的后勤支持,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奇迹。

 

 

  藏南地区

  然而,毛泽东和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这个奇迹只能保持两个月。麦线背后是海拔数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关山重重。

 

 

  藏南变成一片军事死地。

  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山而上,冬季大雪封山, 夏天暴雨倾盆。我军进入麦线以南作战, 一年里八至十个月没有可靠的后勤,唯一的空当就是秋天那短短两个月。事实上,1962年的那场战争从发动到结束也就是不过两个月,中国军队最充分地利用了西藏自然条件留下的那个宝贵的唯一的窗口。
 

  然而,前线雪片般传来的捷报却并不能改变山南的地理条件。西藏高不可攀的“天”才是我军最大的敌人,才是真正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一过11月,铺天盖地的大雪就将切断18军在藏南的后路,使刚刚见证了我军辉煌胜利的藏南变成一片军事死地。
 

  开篇之前,我们不妨回忆一下1962年的那场战争是怎么引起来的。中印两国有关边界问题是两国建国后逐渐积累起来的,什么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争来争去,我们先不去管它了。

  引起中印边境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印度在中国的一个得力的间谍写的一份报告,这个间谍还是个女的。这个间谍详细的汇报了她获得的情报,罗列了很多数据和证据,中心意思如下:中国正在准备抗击蒋介石反攻大陆,中国大陆的战略资源正在向东南沿海集中,如果中印边境发生战争,中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任何一个战略家都知道,两线作战意味着两线都失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60年代中印战争,中国俘虏的印度士兵

  更重要的是,经过她详细的调查,中国大陆的燃料不足以应付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

 

 

  中国60年代燃料非常短缺

  我们许多人一直以为印度人是傻子,其实错了。只有傻瓜才不会算账,人家印度是算的非常精准的。残酷的事实是,中国还真的没有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燃料,这就是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现实。当时北京的公共汽车都背着一个大气包,有的公共汽车后面背着个炉子,烧木炭驱动发动机。汽油和燃料全部运往了东南沿海前线,而且还少的可怜。没有人卖给我们油。

  我们还记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闹的天翻地覆说到底就是为了油料。德国还指望着从巴尔干半岛撤退的这支装甲兵团保卫德国呢,但是让瓦尔特给炸了。虽然德国没有守住不全是这个原因,但是肯定有这个原因。
 

  战争需要燃料。后来的事谁都知道了,英国有个军事家说,中国军队像热刀子切黄油一样解决了印度军队,中国军队大获全胜!
 

  问题是,中国那点燃料也在战争胜利后几乎耗干了最后一滴。战争期间,千百个运输兵牺牲在蜿蜒的川藏公路上,几百台坠下悬崖的车辆在燃烧。这些车辆三分之二装着上山要消耗的油料,只有三分之一是前线急需的物资。离战区还有几百公里就不通车了,上万头牦牛慢吞吞的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

  在东南沿海,几百股蒋介石的反攻大陆的先遣队不断的向内地疯狂渗透,海面上艨艟巨舰鬼影憧憧。神州大地已经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中原因为旱情严重颗粒无收。

  中南海里,毛泽东已经宣布不再吃肉,周恩来消瘦的面颊上眼睛显得更大,更忧郁。这就是当时的共和国,乌云压城城欲摧。回过头看那段历史,我们实在是没有力量再打下去了,问题是,我们当时能这么说吗?

 

 

  60年代的中国

  从战况上看我们的胜利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军队已经越过藏南挺进到印度的腹地,战士们的棉裤被茂密的热带植被撕烂,变成了“棉裤衩”,沿途的印军扔下武器投降,还与我们的战士抢饭吃。

 

 

  中印战争期间,在中国领土内进行兵力调动的印军部队

  整个印度犹如惊弓之鸟,上亿人开始向海边大逃亡,恒河上漂浮着无数争渡落水的死尸。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美英开始大量军援印度,而苏联不帮中国帮印度,也送去了大批军援。印度的后备军正在组建,大批的美、英、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到这些部队里。
 

  毛主席说,这一仗打下来能保持三十年的和平!我们需要和平。我们真的需要和平。
 

  如果我们在藏南维持一支常备军,当然可以保卫藏南,问题是怎么维持?一个师的物资供给需要五个师运输。车辆油料怎么办?牦牛能常年保持几万头的往返次数吗?

  假如一个师不行呢?两个师,就要是十个师搞运输,车辆、油料、牦牛又要增加一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打了几十年,真正死在枪炮下面的很少,人员基本都死在了路上。

  一个在高原作战的士兵,维持他的给养需要五到八名士兵背上去,这最后十几公里,牦牛都上不去。半个世纪零二年过去了,我们保持了中印边境五十二年的和平。

  五十二年后的今天,西 藏又修了两条公路,特别是青藏线,沥青铺装,运输量大增。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铁路修到了中印边境不远的地方,一个昼夜可以输送三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师和装甲师。最近,拉日铁路通车,外电形容这是中国在中印边境打的又一个漂亮的左勾拳。

 

 

  青藏公路修建完成

  目前,西 藏不但有N个大型的国防工程,储存着十几个师的武器装备,以及足够的油料,还有N个大型的空军基地,驻扎着战斗轰炸机。

 

  2028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目前,中印边境两边的实力对比已经彻底的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逆转,特别是在永久冻土上修建的铁路,不但彻底的解决了进藏部队的后勤保障,也极大的促进了西 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观印度,未来百年也不可能修一条铁路进入中印边境地区,喜马拉雅山的南麓高度阶梯差太大,别说修铁路,就是修公路都非常难,以印度的能力根本做不到。

  印度目前的解决之道就是花大钱购买美国的C17,然后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建机场。一旦开战,中国甚至不用导弹和战斗轰炸机,就是远火都能轻易的覆盖这些机场。当年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拱手相让,现在怎么可能会拱手相让呢?藏南问题现在是个政治问题。
 

  据外电统计和预测,2028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个发展跟不上人口爆炸的未来在等着印度。也许有一天,藏南问题瓜熟蒂落,中国不战而胜。
 

印度惨被肢解 毛主席“弃”藏南有远见

  弃藏南,合南海,取台湾,据朝鲜,扶琉球,此帝国取胜天下之宏图远略也   以上十五字方针阐述了本人所设计的今后数十年中国对外战略在周边安全政策部分的要点。

  弃藏南

  首先要说藏南其实谈不上放弃,如果一定要说放弃的话那就是毛泽东放弃的:1962年11月前线战斗大获全胜,以至于到印度报道的西方记者都说“只要一两个师的中国军队,就足以横扫印度全境”之际,毛泽东却断然下令回师,甚至一直撤退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留下了一场“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胜利”。在军事层面,藏南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放弃”了。

  而在外交层面,多年来关于藏南,中方的谈判立场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按照这个原则,由于早在1962年就在军事上“放弃”了藏南,一旦印度接受这一主张,藏南在军事外交法理上均会被彻底“放弃”。当然中方的谈判立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印度必须承认中国对阿克塞钦的主权,而由于下面将要说到的因素这对于印度并不是那么简单。

 

 

  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的藏南地区

  对于“弃藏南”,想来这里有许多愤青朋友会义愤填膺,在他们看来,藏南“是我国青藏高原最肥沃的一块土地,雨量充沛,亚热带气候。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

 

 

  解放军驻藏南部队战力强大卧雪抬圆木

  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而且,从人文地理来看,山南属于西藏是毫无疑问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神王”六世达赖就出生于山南。因此这块地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保住的.....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当年毛泽东为何会在大胜之际突然撤军,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已经到手的藏南?

  原因很简单:那帮西方记者是“外行看热闹”,毛泽东却是“内行看门道”。他之所以下令部队迅速回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是因为他明白:只要在山南再耽搁上十天半月,那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就会全军覆没。
 

  军事斗争,是“外行看装备加上数人头,内行看的则是后勤、后勤、后勤”。在决定打1962年那一仗的北京香山会议上,周恩来特别嘱咐的就是“一定要把后勤搞好,绝不能再象朝鲜战争那样由于后勤的因素增加部队的伤亡”。在绵延的青藏高原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保证大兵团作战的后勤支持,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奇迹。
 

  然而,毛泽东和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这个奇迹只能保持两个月。麦线背后是海拔数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关山重重。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山而上,冬季大雪封山, 夏天暴雨倾盆。我军进入麦线以南作战, 一年里八至十个月没有可靠的后勤,唯一的空当就是秋天那短短两个月。

  事实上,1962年的那场战争从发动到结束也就是不过两个月,中国军队最充分地利用了西藏自然条件留下的那个宝贵的唯一的窗口。

  然而,前线雪片般传来的捷报却并不能改变山南的地理条件。西藏高不可攀的“天”才是我军最大的敌人,才是真正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一过11月,铺天盖地的大雪就将切断18军在藏南的后路,使刚刚见证了我军辉煌胜利的藏南变成一片军事死地。对于那些迷信“不惜一切代价”就可以克服天堑的朋友们,这里有两个故事与你们分享:

  藏南处于我方控制之下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知哪位领导搞的拍脑袋工程,非要修通一条路进去,为西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献礼。那条公路居然真修通了,还开了一辆汽车进去----那辆车至今还在墨脱----车刚开进去没几天,一场山洪引发了泥石流大爆发,随着滚滚泥石轰然而下,刚刚修通的公路短短几小时内即告彻底全毁。

 

 

  中印战争中的印度士兵在运送补给

  汽车不能通,那么飞机呢?由于没有条件修机场,只能是用直升机了。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处中美关系的蜜月时期,专门为改善青藏高原上的运输条件从美国进口了一批UH60“黑鹰”直升机。没过多久,一架“黑鹰”飞墨脱时遭遇山间强气流袭击,所幸飞行员反应敏捷才幸免坠毁。但回到基地后,瞠目结舌的维护人员发现直升机坚固的金属尾梁竟被生生拉长了整整一公尺!最终鉴定结论是无法维修,整机报废。

 

 

  这就是西藏高不可攀的“天”,高山峻岭

  这就是西藏高不可攀的“天”,这就是我军在藏南需要面对的可怖的自然环境!至于大自然的威力有多大,相信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已经给我们演示得足够清楚了!无怪乎,刘伯承元帅曾感叹:“能在那里驻扎下去的,已经不是人,而是一群灵与肉铸就的钢筋水泥!”试问那些大叫大嚷“不惜一切代价”,“朝藏南移民几百万”的人们,你们有准备到那里扛一天的枪站一天的岗吗?就算你们有准备,你们有那本事吗?自己做不到的,就别要求别人!

  任何一个有基本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承认,在后路如此之不可靠的地形下驻军甚至作战绝对是犯了兵家大忌。因此毛泽东在1962年攻击得手后迅速地把部队撤回来,是一个军事家精准的计算,绝不是那些看了平面图就哇哇叫,都不知道去看看等高线的酸文人可比的。然而这却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既然明知道打下了也守不住,为何还要打这一仗呢?
 

  答案只能是:1962年的那场战争根本就不是为了藏南那9万平方公里打的。什么“边界争端”,什么“自卫反击”,不过是为了争取舆论与国内动员的宣传而已。可笑的是多年以后许多人却把宣传当了真。从军事分析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当年印度在边界上搞些摩擦捞些小便宜是真,但挑起军师兵团级大战的可能性却等于零。最有力的反证就是:如果印度真要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偏偏非要把战事选择在对方仅有的后勤线开放的那两个月里。换言之,当年的战斗完全是中方主动发起,中方主动结束。

 

  而对于打这一仗的目标,毛泽东在香山会议上说得非常清楚:“起码要保证三十年的和平”。三十年的和平用来干什么呢?用来消化西藏,用来确保对西藏的绝对控制。当这三十年过去时,毛泽东设定的目标已基本达到。

  事实上,和平维持了不止三十年,一直到中国修通了青藏铁路。这条铁路的修通才是那场战争真正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收复藏南”,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藏南不可守,更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场战争是在争夺整个西藏,而不是什么边境领土争议。说起来,也只有整个西藏几百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赌注,才值得跟印度打那么一场大仗!从毛泽东对藏南的态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是把西藏当作“准殖民地”来经营。

  所谓“准殖民地”的定位,是一个“可以做,但不可以说”的心理定位,但却极其有助于帮助大家调节心理平衡:不要以为西藏新疆是盘古开天地的时候就归了老祖宗的地方,那是直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才确定从少数民族征服过来的。

 

 

  中国修通了青藏铁路,和平才能维持

  因此对于满清,一定程度的批判是必要的,但绝对的否定是使不得的,因为倘若绝对地否定了满清,就必然要触动中国对于西藏新疆领土主权的法理根基。而既然是“准殖民地”的定位,确保中央对于“准殖民地”的总体控制就必然要优先于保持“准殖民地”的完整。

 

 

  红色区域就是印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放弃”藏南,对于西藏来说大概是极其痛苦的,然而对于帝国的总体利益却是值得的。这里要特别提一句:鉴于藏南是西藏最大的粮仓,倘若藏南被保留在西藏手里,西藏也就基本拥有了粮食自给的能力, 而在藏独远未肃清之际,这就意味着中央会失去节制西藏的一张极有用的王牌。西藏问题, 大患不在外而在于内。对于中国的西藏,最大的威胁不在藏南,更不在新德里,而是就在拉萨。这一点必须切记!

  当然,所谓“放弃”藏南是暂时的,只不过这个“暂时”恐怕是要长达数十年。在此期间,由于印度方面的原因,中印之间是无法就边界问题谈出结果的。而由于边界始终未定,藏南的领土争议是一直存在的,这是藏南问题的第一个大利好。

  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意味着承认“阿鲁纳恰尔邦”的存在,印度无疑是捞了大便宜,然而作为交换条件的承认阿克塞钦属于中国却是印度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首先是印度政党林立,任何在边界问题上的“妥协退让屈膝投降”都会引发一场政治大风暴,导致政府倒台。同时在军事上,西藏对于中国是边陲,对印度首都新德里与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却是近在咫尺,作为战略要地阿克塞钦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印度首都的安全。
 

  最后,也是最重要但却最不为国人所知的,中印在西线的领土争端其实远不止阿克塞钦,还直接牵涉到印度与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

 

  按照印度的说法,整个克什米尔都属于印度,因此印度不承认巴基斯坦在其克什米尔实际控制区与中国的划界,而且印度还认为巴基斯坦为了换取中国的支持,把大片属于印度的土地“非法割让”给了中国。

  因为有了这么一层,中方的“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实际上就无异于要求印度永久承认克什米尔的“分裂分治”。这从立国之本的高度,简直是在要印度的命!要知道,克什米尔对于印度来说,就跟台湾对于中国差不多.....

  藏南问题的第二大利好就是,虽然藏南对于我军是常规战争之死地,但只要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修建了大型水坝,局势便立即颠倒,届时藏南对于印度就成了大规模水攻之死地:高达几千米的自然落差,多达几百亿立方米的大水,倘若放水一淹,就别说什么阿鲁纳恰尔邦的几百万人口了, 就连下游的孟加拉恐也将遭池鱼之殃而沦为人工鱼塘.....

  藏南问题的第三大利好,也是最为根本性的一条,在于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出印度,而且在印度周边的布局已相当深入,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遏制之局。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修建水坝给印度带来威胁

  曾有印人抨击曰,中国高调反对西方对其的所谓遏制,但西方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遏制,而未受世界关注的是,中国对印度才是实行了有条不紊严密布局的遏制政策。本人对此论深以为然。然立于不败之地,尚需待敌之败也,中国需要的是在一场超长距离赛跑里彻底地战胜印度。

 

 

  印度恐将要再次解体

  从根本上讲,在英国殖民者来到南亚次大陆前,印度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那里存在的是一大堆操着千奇百怪鸟语的土邦,根本没有一个以印度的名义进行统治的国家政府。二战后离开南亚次大陆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但也留下了一套议会下院多数加专职公务员的英式管理机制。尽管如此,印度的统治体系从根本上仍然是松散的,无法为长期在安全与经济领域同时展开的竞赛凝聚国力。
 

  当这样的竞争达到相当的强度并持续相当的时间时,印度比前苏联更容易陷入内乱乃至分裂。因此,想要最终收回藏南,就要为印度准备一个“苏联解体”式的方案。印度解体后“阿鲁纳恰尔邦”就会在文化归属的拉动水攻威胁的恐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自然地回归。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届时我们已经成功地把藏文化彻底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内。这个文化融合是需要时间的,而1962的战争加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的持续斗争,争取到的正是时间。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