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索尼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合资唱片公司——CBS/SONY公司,迈出了进军音乐娱乐业的第一步。索尼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从决定与CBS合资之际开始,就将“软件”业务与“硬件”业务一同定位为索尼集团的核心业务,认为“硬件和软件是索尼集团的两个车轮,必须使之同时运转”。
1988年,盛田在CBS/SONY二十周年的庆典上雄心勃勃地说:“由于软件的发展,新的硬件才会发挥作用。我想,不仅是音乐,还包括电影在内,索尼要确立更大、更广的软件业务。”
就在这年一月,索尼集团收购了CBS/SONY诞生时的合资伙伴CBS公司属下的CBS唱片公司。次年十一月,索尼又以公开买进股票方式收购了美国电影业巨子——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收购后的两家公司分别更名为“索尼音乐娱乐公司”和“索尼影视娱乐公司”。这两宗大型兼并,在日、美两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索尼集团通过这两宗兼并,终于在电影、音乐两个领域拥有了大量软件资产以及全球性的经营基础。
CBS/SONY:描绘新蓝图
索尼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是从在日本国内建立合资企业开始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开始逐步向世界开放自己的市场,封闭的资本市场也终于打开了门户,正式允许外国企业在日本国内开展直接投资活动。1967年7月,开始实施“第一次资本自由化”,决定开放一些行业,并将这些行业划分为允许外资比例占100%和50%的两类。
在允许外资比例占50%的行业中就有唱片行业。美国最大的广播公司CBS公司始终关注着日本的唱片市场,相关的开放措施刚一出台,便决定在日本建立唱片公司,并开始在日本寻找合作伙伴。CBS事业领域之一的唱片集团不仅占有全球20%的市场,而且在唱片的技术开发方面也十分出色,实现了LP唱片的商品化。1967年夏天,受该公司特别任命的哈培·夏因(时任CBS国际公司总经理,后任美国索尼公司总经理)来到日本。他去了好几家唱片公司,无论哪家公司都对CBS公司的计划感兴趣,但是当问及这些公司的决定时,他们只是反复地回答:“正在研究。”
十月,夏因想起了在广播设备上有过商业关系的索尼公司的盛田先生,希望从盛田那里得到一些建议,就试着去访问了盛田,盛田当即自荐说:“同索尼合资,怎么样?”其决断之快,令夏因吃了一惊。就这样,踏破铁鞋的夏因与盛田见面仅仅30分钟后,双方的合作便定了下来。
1968年3月,“CBS/SONY唱片股份公司”诞生了,注册资本为72000万日元,成为“实施资本自由化后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成立时,由索尼公司副总经理盛田兼任总经理,但实际的经营工作是由当时索尼的制造企划部长大贺典雄担任的。新公司虽然有50%的外资,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却由索尼全权负责,CBS公司连一个董事也没有派驻过。
CBS/SONY虽然从零起步,然而在发掘新人方面一个接一个地取得成功,独特的音乐业务开展起来了。在以“演歌路线”为中心的同业界中,成功地开拓出了“偶像路线”,并因此迅速成长起来。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销售额已经窜升到同业界的第一、二位。五年之后,CBS/SONY与索尼公司携手引进了CD。仅仅数年之后,CD作为优秀的音乐媒介取代了LP。这时的CBS/SONY在工厂建设等CD软件开发投资上已经完全能够自主,不仅不需要索尼公司的资金援助,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增资提议也拒绝了。CBS/SONY成立第一年的销售额是7亿日元,而在二十年后的1988年,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100亿日元,成为索尼集团“硬件和软件两个车轮同时运转”战略成功的典范。
CBS唱片公司: 黑色星期一的礼物
CBS/SONY在日本的成功使索尼决心在唱片领域采取更积极的行动。1982年初,大贺说服CBS公司,利用CBS/SONY的自有资金3500万美元在美国建成了一座CD工厂。1986年夏天,劳伦斯·特休取得CBS集团的控股权,这位靠经营度假村发迹的亿万富翁考虑出售集团旗下的CBS唱片公司。时任CBS唱片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沃尔特·叶托尼科夫于是向集团内最大和盈利最佳的分公司CBS/SONY的合资股东索尼公司提出,由索尼收购CBS唱片公司。对于一直盼望有机会独立发展唱片业务的盛田和大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立刻同意由迈克尔·舒尔霍夫(时任索尼美国公司副董事长)代表索尼与CBS进行谈判。索尼对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的兼并是当时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的最大并购案,由于两家公司在管理制度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兼并过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从1986年底到1987年秋的将近一年时间里,双方的谈判一波三折,在收购金额等方面反复交换意见,凭借盛田和大贺的热情和决断,这桩并购才最终成为现实。
1986年11月,叶托尼科夫第一次向索尼提出收购的建议时,特休给CBS唱片公司开出的价格是12.5亿美元。盛田和大贺确认了这一价格,同时舒尔霍夫与叶托尼科夫达成协议,保证在交出CBS唱片公司时管理层不发生严重变故,更重要的是,录制中的音乐作品不会有问题。但是特休传来了坏消息:他一直在分头征求董事们的意见,发现他们在抵制转让的动议,并预计董事会可能否决这项建议。
特休的担心得到了验证:CBS集团的董事长帕莱强烈反对放弃唱片业务,而且说服董事会否决了这项提议。这个结果令索尼十分失望。
好在劳伦斯·特休并没有放弃剥离唱片公司的念头,九个月之后,公司资本大幅度增值,他决定再次进行尝试,并且提出了20亿美元的新价格。舒尔霍夫回去向盛田和大贺报告,尽管价格在短短九个月内猛涨了60%,但是他们还是再次同意行动。
当时正是日本经济扶摇直上的时期,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80比1的水平上,不过对1987年的索尼而言,20亿美元仍是一笔数额巨大的款项,但盛田只要看到有长期回报的可能性,从来就不惜投入巨资。他唯一的顾虑是索尼是否具备了长期管理并发展这项业务的能力。盛田强调熟练管理的极端重要性,相对而言对初始投资的规模并不太在意。
1987年9月的CBS董事会议依然未能通过转让的提议,而是推迟表决,考虑以公开出售股票方式转让唱片业务股权。正当索尼感到震惊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崩盘,使CBS对金融市场的前景严重动摇。次日上午,特休在电话中告诉舒尔霍夫,如果索尼仍然对唱片公司感兴趣,他保证董事会会同意,但是价格仍维持20亿美元。舒尔霍夫第三次向东京请示。很显然,盛田没有为价格问题所困扰,他对舒尔霍夫说:“如果它上个月值20亿美元,那它就还值20亿美元。”11月18日,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随即开始办理正式的收购手续。为了处理庞杂的法律、财务手续,索尼方面组成了以坂井利夫(时任专务董事、财务部长)为团长,包括律师在内的大规模谈判团,CBS方面也派出了一个大致相当的谈判团,双方的谈判规模非常巨大。因为将收购包括唱片公司的资产、人员在内的整个企业,所以需要严密、细致的商定。谈判在直率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个月,终于在1988年1月把在全世界40个国家拥有唱片业务的CBS唱片公司迎进了索尼大家庭。叶托尼科夫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在公司管理层和主要人才没有变动的情况下,把公司交给了索尼。大贺当即安排叶托尼科夫担任新公司的总裁,后来大贺自己把公司更名为索尼音乐娱乐公司。这笔以CBS唱片公司五倍盈利价格成交的兼并成为当时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金额最大的并购案,后来证明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交易。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盛田的梦想
1988年春天,在买下CBS唱片公司后不久,舒尔霍夫和叶托尼科夫从东京得到新的指令:着手购买一家电影制片厂。拥有电影制片厂是盛田的梦想,早在七十年代,他就认为,如果当时索尼拥有自己的电影库和磁带库,就可以用Betamax格式发行。现在,索尼的迷你电视和录像带播放机“Watchman”和8毫米摄像机等产品正在进入美国市场,拥有一个自有软件库的好处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成功收购CBS唱片公司也使索尼对娱乐业的投资更有自信。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很快成为索尼的首要目标,因为它是美国主要电影厂中唯一对全部2700部库存影片都拥有版权的。哥伦比亚公司成立于1924年,由来自纽约东区的科恩兄弟创办。通过制作西部和喜剧电影,两兄弟使小小的电影厂在整个大萧条时期都保持了盈利。六十多年来,科恩兄弟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导演,为哥伦比亚创造了许多杰作: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艾利亚·卡赞的《在水边》、罗伯特·罗森的《王者天下》、戴维·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桂河大桥》、弗雷德·齐纳曼的《从这里走向永恒》、爱德华·德米特里克的《凯恩号兵变》、辛迪尼·波拉克的《宝贝》、伊万·赖特曼的《小鬼头》,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亲密接触》。
尽管电影库存量并不是好莱坞之最,但哥伦比亚拥有十二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是当年的最佳电影公司。此外,它还是电视行业的翘楚,拥有260部,共23000集电视连续剧,包括《我梦见珍尼》、《仙妻俏佳人》、《吉德盖特》、《淘气鬼》和《危险人物丹尼斯》。在并购时,哥伦比亚的三星电视集团还拥有《我们的生命时光》和另外两个电视史上最热门的娱乐节目《好运滚滚来》和《危险》,而且正在制作几档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连续剧。大贺说,他对哥伦比亚的兴趣首先在于它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他认为:“电影只是制片厂的一个大招牌,而赚钱主要靠电视。我感兴趣的是他们每月能制作出多少节目来。”
1988年11月,舒尔霍夫和叶托尼科夫开始在纽约和哥伦比亚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维克多·考夫曼、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科曼谈判收购事宜。盛田和大贺起初希望购买可口可乐拥有的49%或略多一点的股份,从而获得哥伦比亚的控股权,但谈判的发展使索尼最终决定以公开收购股票的形式兼并整个公司,从而避免出现收购CBS唱片公司时的波折。
1989年9月25日,索尼宣布以34亿美元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承担哥伦比亚公司16亿美元的附带债务。两天之后,哥伦比亚的董事会顺利通过了出售公司的决议。经过二十天的现金投标,索尼成功地完成了收购,再次创造了日本企业兼并史上的最高纪录。
电影向来是美国人的骄傲,日本公司的介入引起了舆论一片恐慌。盛田一再表示“这不是日本文化的入侵,我们不想把日本的管理人员送进哥伦比亚”。大贺坚守“全球本土化”的索尼座右铭,强调说,收购后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凸显日本公司的特点”,保证使被收购的公司保持美国特色。在宣布收购哥伦比亚的次日,索尼宣布以2亿美元收购古贝尔-彼得斯娱乐公司,并聘请这家公司的两位合伙人,著名电影制片人——彼得·古贝尔和乔恩·彼得斯担任收购后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联合董事长。哥伦比亚公司后来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
永不停歇的车轮
1992年,索尼公司凭借《终结者II》、《冰的微笑》、《角斗士》等影片,将美国国内票房份额从最初的9%提高到近20%。公司领导层不断推出措施强化索尼的经营基础,提高公司运行效益,为新的成长和投资创造空间。
索尼集团现任董事长出井伸之于1995年就任索尼总裁后,继续对索尼影视的经营进行调整,更换了领导层,霍华德·斯金格出任索尼美国公司总裁(已于今年3月被宣布担任索尼集团新一任CEO)。十年后的今天,轻装上阵的索尼影视重新创造了骄人的业绩,《空军一号》和《蜘蛛侠》在全球电影市场受到空前欢迎,《蜘蛛侠2》更是以6.7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横扫全球,成为索尼影视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2004年9月13日,以索尼为首的收购财团又以近50亿美元的价格与具有八十年历史的好莱坞最后一家独立电影公司——米高梅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米高梅《007》、《粉红豹》系列加入索尼影视后,索尼的软件库中的作品数量将超过8000部。
盛田和大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决心进行的对CBS唱片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两宗大型兼并,是因为索尼的综合战略体现在“硬件和软件是索尼集团的两个车轮,必须使之同时运转”。这个战略在1968年CBS/SONY唱片公司诞生时就已经萌芽了,其后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拥有与世界领先的硬件技术相称的软件产品库,是盛田等索尼创业者的毕生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资料来源:
《索尼的私人生活》
约翰·内森著 译林出版社
《源流》(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