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暑岛发现地下淡水!不沉航母有了坚实生活保障 - 小众知识

永暑岛发现地下淡水!不沉航母有了坚实生活保障

2018-07-26 06:33:16 苏内容
  标签: 永暑岛/淡水/航母
阅读:6442

长期以来,南沙群岛难以管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独悬海外,岛上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即使其中比较大的岛礁,上面驻扎人员的生活保障,也需要经过远距离的运输来保障。这种生活方式的成本无疑是高昂的。最近,我国地质探测科研人员传来好消息,在我国永暑礁附近发现可饮用的地下淡水资源。

 

 

永暑礁距离我国大陆750海里,相当于1389公里,距离不可谓不远。本来这里仅仅是一座仅有0.6平方公里狭小的珊瑚岛礁。但是,经过我国不断填海造陆的努力,永暑礁的面积已经扩展到了2.8平方公里,成为南沙群岛中第三大岛。在这块岛礁上,我国建立了机场跑道和基本的生活设施。2017年,十名解放军官兵首次上岛驻扎。

 

 

目前永暑礁虽然有官兵驻扎,但是其生活条件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岛上的食物都需要大陆运输,饮用水则主要依靠海水淡化,更是不具备为出海打渔的渔民提供物质补给的条件。为了解决岛上的生活物质问题,我国在填海造岛之初就在不遗余力的解决淡水资源。

 

 

为此,我国军方早在2016年就派遣了一支有军方工程技术专家带队探测队前往永暑礁探测地下水资源。探测队在永暑礁本岛0.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布置了27个探测点位进行钻探勘测。经过探测研究,最终在27个点位中发现有11个点位具有地下水。

 

 

这些新发现的地下水不仅储水量较大,而且水质较好,完全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这些地下水的发现,解了岛上生活用水的问题。而且,依靠我国人民到那里都不忘种菜的优良本质,岛上的生活物质保障也随之解决了。

 

 

目前,我国已经在永暑礁上建造淡水蓄水湖已满足岛上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这些淡水资源,岛上官兵的生活不仅可以改善。而且,出海打渔的渔民在恶劣海况下也可以靠岛避险或者进行生活物质补给。这对加强我国对南沙群岛的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水乃生命之源泉,特别是在大海之上这种体会更是尤为深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大海岛礁之上稀缺淡水资源有时候比“工业黄金”石油更为珍贵。我国在开发和守卫南海诸岛礁,其最大限制便是淡水资源不足。对于需要守岛保土的官兵们,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以后可以直接利用永暑岛下的地下水,大大减轻了岛上缺乏淡水的窘迫之境。

  或许有的人会问,既然有淡水资源为何现在才发现?为何不早点打井解决岛上缺淡水资源的问题呢?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难解答,因为永暑岛地下早前是没有淡水的。此间不过是由于我国填海造岛所填出来的。

  在各种岛屿上,有种神奇的现象,叫“淡水透镜体”,顾名思义,这就是在岛屿的地下,有一块凸透镜一样,中间厚四周薄的淡水层。不过要想形成这种淡水透镜体,岛屿必须达到一定的面积才行。

  所以随着我国吹沙填岛的进行,岛礁越来越大,礁盘的下方才会慢慢形成淡水透镜体,这时才能够让打的井里涌出汩汩清泉。南海的其他岛礁也是同理,只要越填越大,也都会生成这种天然的“水库”。

  “淡水透镜体”在南海岛礁上的发现,不仅帮我国解决了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也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尽管南海周边其他国家也试图通过填岛填礁的方式来侵占我南海主权,但他们靠铲子和沙包的原始填岛方式实在太慢,把岛礁填出“淡水透镜体”可谓遥遥无期,如果岛上缺乏淡水资源,即使这些国家占领了岛礁,只要我国切断补给,不需太多时间,他们便得渴得“不攻自破”。


       珊瑚沙岛有一种现象,宽度达到270米以上,降雨量充沛的话就可以形成淡水透镜体,自然抵御海水渗透,形成淡水资源。

       淡水透镜体的密度小于海水密度,悬浮于海水之上,且上表面高出海平面。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是珊瑚礁岛上可再生的有限地下淡水资源, 其上为一潜水面, 埋深不大, 底部通过珊瑚灰岩的孔隙溶洞与海水相通, 形成一个较薄的过渡带。研究淡水透镜体的动态特性时, 常把 这一过渡带简化为淡水- 盐水的突变界面。界面随降雨、抽水、流失而变化。降雨时透镜体得到回补,厚度增大, 贮量增加; 抽水和流失时厚度减小, 贮量减少。特别是当用井抽取淡水时, 井中的水位降深 会引起井下方淡水- 盐水界面局部上升, 形成倒锥, 如果抽水强度过大、抽水时间过长, 倒锥可能击穿透镜体, 海水上升至潜水面, 使透镜体分裂, 淡水贮量大大下降, 并使地表植被枯死, 引发岛屿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 开发利用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需要制定正确的开采战略, 确定合理的抽水速率和开采量。构建淡水透镜体的数学模型(见右图), 模拟降水对淡水透镜体外型和贮量的影响是制定正确的开采战略, 实现淡水透镜体安全、科学、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影响淡水透镜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水文地质特征:主要是渗透率的分布,裂缝、孔隙和岩溶洞的发育状况以及不整合深度。裂隙、溶洞决定了透镜体的外形。不整合面深度往往是淡水透镜体厚度的主要控制特征。

       2)岛屿的大小:岛屿小,承接的雨水少,生成淡水透镜体的地质空间小,淡水透镜体就小。对印度洋中SaathKeelifig环礁的勘察表明:存在淡水透镜体的最小宽度是270m,岛屿宽度小于这—值,降水很决流入海洋,不能形成淡水透镜体。

       3)地下水的回补:地下水的回补主要取决于雨量、植被总量和性质,土壤的性质。

       4)潮汐:每天海水有两次潮汐, 变化范围大约0.2m,每季度为0.4m,由于淡水透镜体悬于海水之上,通过孔隙,溶洞与海水相通,因此潮汐会引起透镜体整体的涨落,但对透镜体的包罗面几乎不影响。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