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 小众知识

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2018-07-26 06:42:06 苏内容
  标签: 王勃/滕王阁序
阅读:6011

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隔壁老王”高句丽。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

现在,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

因为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杜被组织提拔了,去四川担任县令。

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的日子。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满含深情的说:“老杜,去了四川少吃点火锅,那里的笋不错,记得给我寄点过来。”

老杜依依不舍的看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恩,知道了。你在长安小心点,别太张扬了。”

王勃满不在乎的点点头。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这次也不例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它能与帝国大事相提并论。1400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王勃是个神童,而培养出这位神童的王家,更是传奇。

在隋末乱世之中,有个美丽的地方叫白牛溪。每天清晨,在清澈的水边、碧绿的草地上,王通都在正襟危坐着,跟弟子们讲述学问。

做为王勃的爷爷,你或许以为他也是一位大诗人?如果王通听到,他一定会大骂:“你全家都是诗人。”

实际上,他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曾经荣获“隋朝十佳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他的学生不多,有这么几个人:

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

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宰相——中书令;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他还有个侄子叫杜如晦。

王勃的叔爷爷王绩,恰恰与哥哥相反。他11岁的时候,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因为写出了网络评分9.9的《野望》,一跃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王度,在20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妥妥的神童一枚。

王勃,更是将家族的优秀基因发挥到了极致。

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

这就好比,今天有个9岁的小学僧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提笔写下了批判《相对论》的文章,并发表在网络上,你说牛不牛?

这么牛的少年神童,让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逢人就夸:“我们隔壁老王的儿子,太厉害了.........”

就这样,王勃的开挂人生在大唐帝国发出闪耀的光芒。

664年,15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写信,直截了当的说了对时局的看法:“打下那么多的土地,根本没什么卵用啊......”宰相一看,神童啊,立马向朝廷写推荐信。

666年,17岁的王勃直接给唐高宗写信,送上了自己新写的文章《乾元殿颂》,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碰上了国家的铁饭碗。

当你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王勃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俯视众生。

在送走老杜之后,王勃回到工作单位,直接搞了个大新闻。

在吃上铁饭碗之后,王勃就被派到沛王府当办公室主任,从此傍上了皇二代,每天飞鹰走狗、喝酒撸串,一群少年好不快活。

当时,唐朝贵族们都喜欢一种游戏——斗鸡,沛王和英王更是骨灰级玩家。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王勃身为沛王的身边人,自然得为领导分忧。

第二天,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不巧的是,这篇爆文被两位王爷的妈妈武则天看到了,顺手就转发,并且@孩子爹唐高宗。

“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

唐高宗看到这两句话,再也坐不住了,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父皇在玄武门杀兄灭弟的故事,还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打的头破血流的记忆,李治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引爆。

王勃,到底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就这样,成为大V没几年的神童先生,彻底成了无业游民。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王勃看着巍峨的大明宫,落寞的离开,只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他漫无目的的走着,沿着汉中、剑阁,迈上了艰险的“蜀道”,来到充满火锅气味的四川。

王勃根本不用担心路费,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当地的粉丝包吃、包住、包玩,只为能跟自己的偶像亲近片刻。

在四川,王勃吃着火锅唱着歌,也为四川留下了美好的诗。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勃送走一批求合影的粉丝后,抬头看着那一轮明月:“长安的月亮,也是这么圆吧。”

他挥笔写下《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来到了四川,还没跟老杜吃火锅呢。

老杜,你还好吗?

我想你的心情,唯有《寒夜怀友》才表达: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渡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回去吧,我还年轻,必须有所作为。

虽然他因为写爆文被开除公职,但毕竟人脉还在。

于是,有朋友对他说:“你不是懂医药嘛,虢州那地方药材多,正适合你啊。”王勃一听:“好啊、好啊,你快举荐我。”很快,他就担任了虢州参军,副厅级。

天才,往往是学术上的巨人,人情上的侏儒。

王勃上任之后,因为心软而私藏了一个逃跑了奴隶。但在某次喝酒之后,他想到世间还有“法律”二字,私藏奴隶是犯法的呀。

那怎么办?

自首?不行。

报官?不是暴露了嘛。

酒后的王勃,心一狠就把这个努力杀了。

彻底完了,天才少年成杀人犯了。

在这一刻,所有的交情、人脉全部作废,有谁会和一个杀人犯做朋友呢?

王勃被投入了大牢,恰好因为唐高宗大赦天下,才捡回了一条命。经过这一波折,不仅自己的前途尽毁,还连累父亲被贬海南,从此远离肉夹馍,与海鲜为伍。

今大人上延国遣,远宰边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

嗟乎!此皆勃之罪也。

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经过这一番打击,王勃再也不敢触碰仕途,而是认真的思考了人生,觉得活着才是大事。

出狱一年以后,朝廷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恢复他的职务。但是王勃决定:

不玩了,我去参加《爸爸去哪》录制了。

675年,南昌城里正在举行一场大Party。

主办方是南昌城的大领导,地点就在新修建的滕王阁。他打算利用这次公款吃喝的机会,大力推荐自己女婿,将来好做自己的接班人。

真是臭不要脸。

王勃正好路过南昌,也被当作特约嘉宾请来参加Party,如果能让一个大V给女婿站台,那是多么有面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领导感觉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于是,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玩套路,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谁也不会真正去扫兴的。

可偏偏就是有愣头青。

表演到王勃面前的时候,他抬头:“好啊,我来写。”

啥?

大家都傻眼了,哪冒出来的愣头啊?

做人会不会?

装傻充愣会不会?

什么人啊这都是。

王勃喝了点酒,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

当初少年轻狂,为了斗鸡而触犯了皇帝的逆鳞。

当初少不更事,身为官员而私下杀人。

当初清高气傲,出身世家不知人间疾苦。

当初枉为人子,身犯重罪却连累父亲受苦。

手中拿着饱蘸墨汁的笔,

王勃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一生,

经历了、看见了、想通了,也就明白了。

笔走龙蛇、思绪飞舞,

在经历挫折与反思之后,一篇千古奇文就此诞生。

豫章固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塌。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当初就是太轻狂了,人呐,要谦虚。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抬眼看看窗外,只见天高云淡,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其间,这世界好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向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初的长安少年。

他见识过地位最高的皇帝,

也私藏过逃跑的奴隶,

结交过飞鹰斗鸡的王公贵族,

也认识了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

曾经因才华横溢名满长安,

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

人,

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

不自贱、不气馁,只要向死而生。

一颗狗尾巴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之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正是他长期压抑的自我释放。

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他实在是憋不住了。17岁就是大唐帝国的官员,原以为即将青云直上,可10年后的今天,却再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路过南昌,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好了,就这样吧。今天能给我这个表现机会,都是各位前辈大度,来来来,敬大家一杯:“我干了,大家随意。”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播江,各倾路海云尔。

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此人真是有才,让他回长安吧,朕要重用他。”

旁边的老太监很为难,“陛下,王勃在南海溺水,已经去世了。”

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的所有心力。

他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

  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最为世人所称颂,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是后世普遍认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鸡赋》而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一度被称为旷世奇才的王勃顿时沦为被贬罪臣,不得不远离京师。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荐下当上虢州参军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轻狂而闯祸,竟将身犯重罪的官奴曹达私下杀害,此案震动朝野,连累王父亦遭贬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虽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却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这世上若真有一种人生恍如烟花般短暂却霎那间光彩夺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对这类人生最完美的诠释。上元三年暮春之际,王勃至交趾匆匆拜别老父之后,乘船回乡,当时正值初夏,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一代诗坛巨匠,就此殒命南海。

  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王勃留存在世的图片并不多。世人谈起王勃,除了一些史书中流传下来的人物肖像之外,大概只能从一些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王勃荧幕形象中大致推测出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奇才究竟相貌如何。

  诚然,从留存不多的王勃肖像图中,我们所见到的诗人,都有着年轻俊逸的外表和顾盼飞扬的神采,想来与他少年得志,因文采出众而饱受世人赞誉的经历自是分不开。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王勃的官场之路却是几度浮沉,以至于其悲惨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

  乾封元年,官拜朝散郎的王勃初涉官场,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刚入仕途便锋芒毕露,以一篇《乾元殿颂》而受唐高宗的赏识,被誉为“大唐奇才”。而后的几年间,王勃声名大振,若不是后来的一首游戏之作《斗鸡赋》无意中触怒龙颜,酿成大祸,王勃的锦绣前程,断不会就此毁于一旦。

  在为数不多的王勃图片中,笔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幅诗人矗立江边,神情黯然,背景为一片凄风苦雨的水墨画,想来那时,正是王勃被逐出长安,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岁月吧。

  那幅图片中的王勃早已脱去了一身蟒袍,代之以布衣儒生装扮,独立苍茫江水之畔,内心的孤寂苦楚可想而知,似乎冥冥之中,暗喻了他再无机会重回官场,一展济世为怀之抱负,而必将在此浊浪滔滔的江水中觅得最终归宿的悲剧命运。

  王勃之死

  王勃是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他年少多才,颇负盛名,名冠“初唐四杰”之首。但是天妒英才,王勃的一生颇为坎坷,大起大落,最终更是意外溺水,惊悸而亡,王勃之死不可不惋惜!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流畅文章,被赞“神童”。九岁时通读颜师古注《汉书》,并能指出不足和纰漏。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并被沛王李贤看重,召为沛府修撰。当时,贵族社会流行斗鸡,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罹祸,被赶出沛王府,王勃为此深受打击。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游历蜀地近三年,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终于再次谋得官职担任虢州参军后,王勃又遇到了第二次致命打击。他因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了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获罪。王勃在这次灾祸中虽因大赦天下而未被诛杀,但王勃的仕途已经彻底断送,甚至连老父亲都被株连,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县令,远赴南荒之地任职。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的王勃备尝心酸,在送挚友杜镜赴蜀地任官时,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情抑郁的王勃远行到交趾县看望父亲,在回来的途中溺水而死,死时28岁。史料中对于王勃的死,是渡水遇难不幸身死,还是自杀,没有明确的记述,但可以想象的是,对于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却又前途渺茫的王勃来说,王勃之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王勃有几种死因

  关于唐代大诗人王勃有几种死因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前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王福畴,于归程途中突遭海上风浪,行船被风浪打翻,因而溺水致死。一代奇才王勃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就此埋葬于南海的滔滔浊浪之中,空留后世无限惋惜。


  亦有说法称王勃当时落水却并未死,然而因为沉船而至惊吓,落下了病根,被人救起后一度缠绵病榻,再加上回京再入仕途无望,未过多久,也便郁郁而终。是矣非矣,王勃的具体死因,在今天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之中推测出一个大概。

  据新旧《唐书》记载,导致王勃二度被贬的直接原因,乃是因为其恃才傲物,不通人情世故,而遭同僚嫉妒所致,从这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王勃虽有才名,然而为人放浪不羁,缺乏政治手腕,在朝中人缘不佳。就任虢州参军期间,官奴曹达被杀一事,后人普遍猜测是有人设计陷害王勃,亦或者根本子虚乌有。可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祸事,虽遇赦而未令其丢掉性命,但还是直接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同时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可怜年迈老父,因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饱受困顿之苦。上元三年初夏,王勃风尘仆仆赶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返程途中溺水,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有几种死因,后人不得而知。他的死因,究竟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满怀愁绪,悲愤自杀,亦无从查考。只能想象,他是怀着满腔愁愤黯然离世的。

  对王勃的评价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杨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无怪乎太常伯刘公对其文采亦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对王勃的评价可谓高大上。

  王勃因诗才而得唐高宗赏识,未及弱冠便已位列朝臣,原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然而人无完人,在才学上独树一帜者,往往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王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其就任朝散郎期间,王勃与沛王李贤等诸王斗鸡取乐,乘兴而作《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其实王勃受此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龙颜,乃是因才高而被政敌所妒,故而杨炯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逐后,便去游蜀,兴致高时与杨炯等一众诗坛好友白日纵酒,挥洒文墨,驰情于诗词歌赋。不久后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官奴曹达,犯下大罪,而至再也无缘官场,只得颠沛流离,于二十七岁这年意外溺水,郁郁而终。纵观王勃的一生,虽不乏灿烂光辉,却也终逃不过天妒英才的命运,因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往往是赞誉文采之余,也多了几分哀婉叹息。



  唐朝初年,诗人王勃才名鼎盛,名冠"初唐四杰"之首。因一篇笔墨游戏的《檄英王鸡》而蜚声朝野。唐高宗认为此篇意于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王勃之父因受累及,被贬官至交趾(今越南北部)为令。

  公元674年秋,王勃下狱候斩。却幸逢皇帝大赦,免过一死,但他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公元675年,王勃远行交趾去探望老父,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篇章。

  在山水舟楫之间,王勃邂逅了一位英迈睿智有侠隐之风的老船工秋水翁,这短暂的忘年之交却是毕生的莫逆知音。他身后,是紧紧追踪、决意要为夫报仇的曹达之妻;他面对的落霞姑娘,是一位因衷爱他的一篇情歌《铜雀伎》而被贬出宫廷、流落民间的舞伎。落霞积郁成疾、将不久于人世,王勃意欲挽救她的生命却苦于没有买药的银两。得秋水翁的鼎力襄助,王勃"借得"一帆顺风赶赴南昌滕王阁、去参加悬赏白金的重阳诗会。

  滕王阁上,宿儒荟萃名家云集,而最为年少的不速之客王勃果然文惊四座,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赢得了赏金。但方药却未能救活苦命的落霞……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历经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王勃百感交集……浪漫不羁的诗人慨然蹈海自尽,时年只有26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