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传多年的“德国人”建造的青岛下水道谣言的真相! - 小众知识

疯传多年的“德国人”建造的青岛下水道谣言的真相!

2015-08-19 07:02:24 苏内容
  标签: 青岛/下水道/德国/谣言
阅读:6815

  每当一个城市被暴雨击瘫时,网络上都要把这个神话复述一遍“青岛是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
  一个让知识界津津乐道的说法是:“这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
  这就导致青岛的下水道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德国人当年留下的“超前设计”几乎每年雨季都会有媒体要来探访一番。2010年7月,一个帖子在网上疯传:《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文中说得有鼻子有眼:“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初见这个帖子,我们激动万分,马上联系相关部门准备采访,当真正来到当年德国人建设的地下水道旧址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个谣言。原来,当年德国人建的排污管道是水泥的,为了防腐蚀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零件。另外,如今德国人留下的设施早已无影无踪,几年前被全部拆掉实现了更新……

那为什么青岛很少发生城市内涝呢?

  据了解,当年德国人是按照3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规模设计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
  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两方面
  首要的是青岛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这是许多内陆平原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再是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广为人传的原文: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另据报道:驻扎外滩已历百年的上海外白渡桥,当年是由英国人设计制造的。近日被从桥墩上拆除全钢结构的桥梁,正在船厂全面体检、大修。明年此时,老桥便又能以原貌回到原地,继续“安全使用50年”。
老桥的“体检通知单”,是由英国一家设计公司开出的。他们给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来信提醒,外白渡桥造于1907年,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
还有,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就是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
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幢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这是怎样的一种责任啊,它使一个在时空中更换了数茬人的机构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后,仍然守着一份责任。而这份责任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最应珍视的品质之一!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