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典故、趣事 - 小众知识

苏姓典故、趣事

2014-08-03 15:48:04 苏内容
  标签: 苏姓/典故/趣事
阅读:6706

〖啮雪〗
    “啮雪”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使者。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侵扰边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一行人抵达匈奴后,被匈奴单于扣留下来,单于让汉朝叛臣卫律前来劝降,苏武至死不从。单于见劝降不成,就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给苏武吃喝,借此消磨苏武的意志。当时大雪封山,苏武饥渴难耐,只好口吃雪块,吞咽毡毛,即使这样苏武也不向单于屈服,最后被流放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长达19年之后,才获释回汉。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坚贞不屈,元代丁鹤年的《自咏》里就有这个典故:“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

〖苏轼与酒〗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

-----------------------------------------------------------------

〖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巨擘,在北宋词坛上,他突破了柳永以来“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在词中,他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扩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
    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

〖兄妹戏丑〗(民间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王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苏轼的字和画〗
    苏轼的书法在宋以后很有名,位居“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
    宋代开国以降,帖学大行,言比尊“二王”,加上历代帝王的好恶,书法的格式主要以权臣的书体为转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因此一说起宋代说法,必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为概括。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苏轼的的书法,师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诸多名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他从不拘于形式,注重吸取各家有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苏轼在讲到他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书法之外,苏轼的画亦很有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

〖苏轼缀句讽老道〗
    苏轼因上书论新法不便,触怒权贵,由开封府推官而调任杭州通判,政事之余,常纵情于山水,以遣愁怀。听说杭州西北一百余里的莫干山风景秀丽,决定亲往一游。
    春天时节,桃李盛开,惠风和暖。一日,苏轼游兴勃发,信步登山,但见林木蔽天,山涧飞瀑,小道曲折,景色清幽,不觉心旷神怡。他满山游转,兴致越高。转过山弯,突然发现一座飞檐红墙的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别有一番气势。他走得有些困乏,便到观内客房休息。
    道观的主事是个老道,他见苏轼葛巾芒鞋,衣着简朴,以为是山野村夫人观瞻仰,便指着一个圆凳冷淡地说:“坐!”又对道童说:“茶!”
    苏轼见老道对自己态度轻慢,也不在意。他取过道童放在桌上的茶,呷了一口,觉得味道苦涩,便不再饮,转身同老道攀谈,询问道观的来历。老道一一告知。
    通过交谈,老道方知来客精通庄老之学,谈诗论文,头头是道,不类凡夫俗子,颇为惊异。此时苏轼已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观景,他便指着旁边的黑漆木椅说:“请坐!”又吩咐道童说:“敬茶!”
    道童一听观主吩咐敬茶,便知来客不凡,忙把苦涩的茶倒了,重沏一杯菊花茶奉上。苏轼谈得口渴,一饮而尽。
    老道见苏轼态度从容,谈吐不凡,有心结识,待他饮完茶,便彬彬有礼地问道:“适听高论,妙语如珠,使小道大开茅塞,获益匪浅。不知先生仙乡何处,尊姓大名?尚望明告。”
    苏轼回答说:“在下苏轼,西蜀眉州(今四川省眉山)人氏。”
    老道一听,方知这个葛巾芒鞋,衣着简朴的游山者,就是文才盖世、大名鼎鼎的苏学士,连忙躬身赔礼:“适才不知学士驾到,小道有眼无珠,诸多简慢,尚乞恕罪。”说完,亲自端了一把日常坐的雕花金镂红木椅放在上首,恭敬地说道:“请上坐!”又连声吩咐道童说:“敬香茶!”
    苏轼见老道前倨后恭,知他是势利之人,也不谦让,端然上坐。
    道童见观主对苏轼如此敬重,连命自己敬香茶,便赶到盾房,取出观主去年云游杭州时带回的龙井茶,重新沏上,恭恭敬敬捧给苏轼。苏轼才呷了一口,沁人心脾,不由精神一爽,谈兴更浓,从孔子问礼于老子,谈到三教源流,彦征博引,鞭辟入里,老道随声附和,那敢再置一词。
    这时,红日衔山,雀鸟归林,苏轼见天色不早,便欲起身告辞。老道苦留不住,便命道童马上铺纸磨墨,然后对苏轼说:“学士文才书法,海内尊仰。今日得识尊颜,实是三生有幸。乞请大笔一挥,手书一联,则山门增辉功德无量矣!”
    苏轼见纸已铺好,不便推辞。他想到老道先冷后热,前倨后恭,皆因自己薄有微名,如为山野村夫,决然不会如此。觉得看破红尘的世外之人,竟然如此势利,未免有些可笑,决定借此机会,开导一下。他向来文思敏捷,略一凝思,便把老道对自己和道童说的三句话,缀成一联,写在红纸上: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见苏轼在联中隐含讽喻,批评自己不该以势利眼光看人,不由满面通红,又是惭愧,又是感动,便恭敬地对苏轼说:“学士开导,语重情长。小道不才,今后再不敢以衣冠取人了!”
    苏轼也自谦了一番,然后拱手一礼,告辞下山。

-----------------------------------------------------------------

〖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时,经常与诗僧佛印参禅、唱和,二人最是友善。东坡喜欢吃烧猪。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时,常常做好烧猪等待东坡来吃。
    一天,苏东坡又来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烧猪却被别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苏东坡便作了一首游戏诗,安慰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为甚酥〗
    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苏东坡边吃边问:“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说还没有取名字呢。东坡又问:“为甚酥?”(为什么这么酥脆)座中众客皆曰:“您说的‘为甚酥’三字就可以作为它的名字了。”
    还有,潘长官因知苏东坡不能饮酒,东坡每次来赴宴时,就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些度数低的甜酒。苏东坡饮之笑着打趣道:“这酒一定是错煮水了。”
    一天,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诗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都是药名〗
    苏东坡和姜至之参加朋友的宴会,二人同坐一席。席间,姜至之先说了个酒令:“在座的诸位各要打一个药名。”于是指着东坡说:“你就是个药名。”东坡莫名其妙,连忙请教。姜至之说:“子苏子。”东坡随口对他说:“你也是个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时不解,反问东坡有何说法。东坡笑着告诉他:“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以姜制(至)之呢?”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竹’鞭‘马’为‘笃’。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七分诗,三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免税〗
    苏东坡被朝廷贬谪黄州时,监管黄州的贸易税收工作。有一个书生给东坡写了一封信,请求减免他家的税收。信中说:“我的船上没有什么货物,因此无法纳税。一切听凭大人您的指挥,请求您让我到荆南府取回亡父的灵柩吧。”
    众官员看了,笑得前仰后合。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好了你〗
    苏东坡生性豪爽率直,内心最存不住事,他曾说:“比如食中有蝇子,必欲吐之而后快。”晁美叔(晁端彦字)每次往见东坡,东坡都说这样的话。
    有一次,东坡对美叔说:“我被昭陵选拔在贤科,当时的文魁俊彦,往往相结为知己。皇上在便殿召群臣策对,我每每直陈时事,都蒙皇上赞许采纳。不久,我便屡屡呈上章疏议事,词旨虽然很剀切直率,皇上也从不怨怒。假使不是我给朝廷提建议,又有谁能提中肯的建议呢?我现在所担心之事,只不过害怕朝廷杀我罢了。”美叔闻之,默然无语。
    东坡长叹良久,又说:“朝廷如果真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又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有一件事,杀了我以后,反倒好了你。”
    二人遂相对大笑而起。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

〖老婆子涂面〗
    晋人王濛清约自守,家中每有来客,必是清茶相待,时人戏称为“今日有水灾”。
    苏东坡早年曾到一家做客,主人热情好客,一遍遍地劝茶,苏东坡不胜受窘,笑对主人说:“正所谓老婆子涂面。”主人不理解此意——搽(茶)了又搽(茶)。
    ——宋·邢居实《拊掌录》

-----------------------------------------------------------------

〖换羊书〗
    黄庭坚开玩笑地对苏轼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世人戏称为换鹅字;今人韩宗儒为人贪得无厌,每得到您的一幅字,便到殿帅姚麟那里换取十斤肉。如此来说,可以称您的书法为换羊书了。”
    一天,苏轼在翰林院撰述正忙,这时韩宗儒派人送来一封信,目的是想让苏轼回信,以便拿他的字换肉。来人站在门庭下,督催甚急。苏轼笑着对他说:“回去告诉你们的上司,今天就断了他的肉食吧。”
    ——宋·邢居实《拊掌录》

-----------------------------------------------------------------

〖巧借欹器进忠言〗
    北宋初年,铜山苏易简在太宗朝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承旨。一次,他在宫中当班,闲暇时把欹器放在水中试验。皇上得知后,晚朝时询问他说:“您在水中试验着玩的,大概是欹器吧!”苏易简回答道:“是的。它是江南人徐邈制作的。”皇上让易简拿来欹器,放在水中试验。苏易简乘机向皇上进谏忠言:“我听说太阳升得最高,比如到了中午,就要开始回落;月亮到最圆的时候,比如每月十五,就开始亏缺;欹器中的水一旦盛满,就会翻倒;事物发展到最繁盛的阶段,就会开始走向衰败。陛下持盈守成,对于自满要时时警惕,谦虚谨慎,有始有终,不仅巩固先帝已经取得的成绩,还应该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未来,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这是天下百姓的幸运。”苏易简的机敏的忠言,专门被记录在史书之中。

-----------------------------------------------------------------

〖正骨名医苏七块〗
    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天津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人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动骨找他来,他手指一触,隔着皮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肘子周围的小衬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也没听,照样摸牌看牌打牌,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便用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谢,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个骨头,跟手左拉右推,卜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勺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两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

〖玉玺与苏家的诚信〗
    故事发生在台儿庄大战那年,山东峄县望族苏家住进了一位姓丰的国民党军官。临开战时军官交给苏焕文一块玉玺,说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印,乃无价之宝,让苏老先生代为保存,打完仗他来取。
    苏老先生看过玉,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接。丰军官单膝跪下说:“此玉自祖上传至鄙人手上,鄙人一直视玉如命,未有一分一秒不带在身上,但此次前线杀敌,生死未卜,最担心的就是这块玉落人敌手,故托于苏先生。生,我来取玉;死,玉归您。望勿推辞。”
    苏老先生见他言辞恳切,不便再推托,只得收好,并许诺说:“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要在。你的玉,等你来取。”
    台儿庄大战历时十余日,惨烈异常,双方军人战死无数。大战结束,丰军官却未来取玉。苏老先生叹了口气,以为丰军官已战死,把玉取出来,看了又看,不知该如何处置,想了半天,就把玉装在一只铁匣子里,在大门外挖了一个深坑埋了,又在上面栽了一棵芙蓉树。
    又过了几年,峄县一带闹土匪,一天夜里,一伙蒙面恶人闯进了苏家,把苏老先生绑起来,用绳子拉到树上,点名要那块玉。苏老先生宁死不给,被土匪活活烧死,玉仍无恙。
    转眼到了“文革”,一伙造反派听说苏家给一位国民党军官保存过玉,就给苏老先生的儿子扣了一顶“内奸”的帽子拉去游街,造反派的头子对苏树玉说,只要他交出玉,便可既往不咎。苏树玉不肯。造反派头子命手下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苏树玉已经奄奄一息,仍是摇头。抬回家中,苏树玉只给儿子苏守玉交待了一句:“那块玉上有爷爷和你父亲的血,守好玉,我们苏家不能失信于人。……”就咽气了。
    十几年后,苏守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板,也知道了那块玉的价值。有一年,他做生意失败,欠下银行巨额贷款,为还债,一天夜里,他伐倒老宅门前的芙蓉树,找到玉,想卖玉翻身。想起了爷爷与父亲的惨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不由痛哭失声。天明,他没卖玉,而是把传了数代的苏家老宅卖了。
    又过了几年,忽然从台湾来了一位老人,几经辗转找到苏守玉。苏守玉看了他的证件,把那块历尽劫难的玉交到了老人手上。他只字未提苏家为了这块玉所付出的代价。老人颤巍巍地说:“孩子,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爷爷和你爸爸为了守玉而牺牲自己的事呢?”苏守玉学着父亲那样摇了摇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吗?再说,我们一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初的诺言。”老人老泪纵横,把玉交给苏守玉说:“这块玉应该放在你们苏家。”苏守玉坚拒,仍然把玉还给老人说:“我们苏家有一块玉,那就是做人的诚实和信用。”

-----------------------------------------------------------------

〖苏曼殊酒醉按剑高歌〗
    这年冬天,苏曼殊经朋友介绍,到南京陆军学堂任教,从而结识了青年革命家赵声。在他的《燕子龛随笔》中有一段话,描述了他俩的革命情谊。文中写道:“赵伯先少有澄清天下之志,余教习江南陆军小学时,伯先为第三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始与相识,余叹为将才也。每次过从,必命兵士购板鸭黄酒。伯先豪于饮,余亦雄于食,既醉,则按剑高歌于微风细柳之下,或相与驰骋于龙蟠虎踞之间,至乐!”并为赵声作画一幅,题诗一首:“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由此可以看出,苏曼殊是如此衷情革命,豪侠本色表露无遗。
    “子谷其行似狂,其志实狷。今之人洁白如子谷者,诚不多觏也。不甚解世事。一日,余赴友人酒食之约,路遇子谷。余问曰:‘君何往?’子谷曰:‘赴友饮。’问:‘何处?’曰:‘不知。’问:‘何人招?’亦曰:‘不知。’子谷复问余:‘何往?’余曰:‘亦赴友饮。’子谷曰:‘然则同行耳。乃至啖,亦不问主人,实则余友并未招子谷,招子谷者另有人也。”由此可以看出,苏曼殊是那样纯真,简直像个孩子。他也不问清楚,就跟着朋友,到朋友的朋友家去大吃大喝。事实上,人家没有请他,而请他的却另有其人,可是记不清楚了,这神糊涂和憨相让人觉得可爱。这就是苏曼殊。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 CopyRight 2010-2021, PREDREAM.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5924号-1